開元寺

開元寺
開元寺
開元寺
開元寺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從鄭經北園別館改建的佛寺
建築樣式:廟宇建築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開元寺,原為鄭經的承天府行台,名北園別館,因地處洲仔尾,故稱洲仔尾園亭。永曆三十五年(西元1681年)鄭經病逝此館。寺內存有井一口,稱為「鄭經井」。明鄭降清後,以此地宏敞幽靜,認為是「三寶地」興建為寺院之最佳場所。後世多次修建,而成規模宏大的古剎。也提供了明末清初台灣政治、宗教變遷的研究價值。 二、時代之遠近:   開元寺的前身是北園別館,創建於明永曆三十四年(西元168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台廈道王效宗、總鎮王化行加以改建,取名海會寺,至康熙三十四年(西元1695年)完工。距今已有三百多年之久。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開元寺自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以來,先從「海會寺」到「開元寺」,其間又在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間由台灣縣知縣魯鼎梅募款修建,並曾修改成榴還寺或榴禪寺。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蔣元樞任分巡台灣道時,再度修理,回復舊產。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台灣掛印總兵哈當阿重修,又改稱為「海靖寺」。成為台灣的臨濟宗本山。咸豐九年(西元1859年)因佛寺規模宏大,為台灣之冠,再改稱為「開元寺」。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乾隆四十一年(西元1776年)整修時,為四殿二廂房形式,建築物計由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大士殿依次排列而成。五開間的山門,前有八字牆,後有鐘樓及鼓樓,十王殿及註生祠;彌勒殿左右,分立文昌帝君殿及東岳殿,東岳殿右側並有縱向的土地廟,大士殿右側為官廳,左廂外有箭亭,形制完備。 五、數量之多寡:   為十四處主祀觀世音之祠廟類古蹟之一。 六、保存之情況:   保存情況大致良好。 七、規模之大小:   開元寺佔地遼闊,除山門外,計分三進。 八、附近之環境:   開元寺於北園街西臨大街,開元寺山門及慈愛醫院、開元幼稚園皆面臨馬路,因此有攤販聚集。除此之外,開元寺三邊均為二至三層之住宅群,環境十分寧靜。
日期:
年代:1695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4年8月19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南市
地理位置:台南市北區北園街89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六堆天后宮
六堆天后宮
鹿港地藏王廟
鹿港地藏王廟
賴氏節孝坊
賴氏節孝坊
瓊林蔡氏祠堂
瓊林蔡氏祠堂
北埔慈天宮
北埔慈天宮
鹿港興安宮
鹿港興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