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堂(原台北公會堂)

中山堂(原台北公會堂)
中山堂(原台北公會堂)
中山堂(原台北公會堂)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為一九三○年代東亞規模最大的市民集會堂之一,建築風格屬於折衷式,局部具有地方色彩。
建築樣式:折衷建築
  1、沿革─—原址為清末之布政使衙門,1928年日人為紀念日皇裕仁登基,始擇定此地建築公會堂。1931年拆除布政衙,同年11月23日興工,至民國25年(1936年)11月26日始告竣,共費98萬日圓。民國34年臺灣光復時,即在此接受日本投降。   2、規模──為R.C.構造之四層建築,建坪約1240坪,內部主要為二千多個座位之大禮堂,另有大餐廳、集會室及貴賓室。中央樓梯之走廊嵌有雕刻家黃土水之牧童水牛名作。設有大型電梯,四樓陽臺上並附設天象觀測室。設計者為總督府營繕課。風格上與臺北火車站同屬於淺綠色面磚時期,外觀雖已相當純淨,但細部處理仍有古典之裝飾。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台北公會堂,即今之中山堂,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上。日據時期,殖民政府拆除清朝所留下來的布政使司衙門而於原址建造公會堂,是當時台北市文化活動最主要的展演場所。台灣光復時,公會堂作為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的所在,其後又成為國民大會會場,使這座近代建築不僅有建築史上的保存價值,而且又有歷史上的深遠意義。 二、時代之遠近:   台北公會堂建於日據時期,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十二月動工,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十二月完工,歷時五年。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在日據初期的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台北市協議會即有興建公會堂的提議,而在昭和六年(西元1931年)才正式動工。昭和十年(西元1935年),日人舉辦施政四十年博覽會,此處被用作展示場。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時,受降典禮在公會堂內的大廳舉行,因此定名為光復廳,公會堂亦更名為中山堂,之後成為國民大會開會及政府重大集會場所。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建築物由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設計,為現代建築主義折衷樣式,結構為鋼骨,外牆則貼淺綠色面磚,風格雖已相當簡潔,但細部仍有古典主義圖案的裝飾,充份表現出當時流行的建築形式。 五、數量之多寡:   為目前已指定的古蹟中唯一的集會堂。 六、保存之情況:   保存良好。 七、規模之大小:   其面寬六十公尺半,進深一百一十三公尺,樓高為二十三點七七公尺,建坪約一千二百四十坪,為地上四層之鋼筋混凝土建築。建造的同時期,其規模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的公會堂。 八、附近之環境:   東向正門口正對永綏街,建築物前圓弧形人行道旁沿街停滿汽車,面前廣場及地下停車場亦供停車使用。對面雖有小型綠地公園,但並不明顯。北向隔酉陽街與台北市警局大樓相望,南面則隔秀山街鄰力霸百貨公司,附近人車較多。
日期:
年代:1936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81年1月10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北市
地理位置: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彰化關帝廟
彰化關帝廟
前美國駐台北領事館
前美國駐台北領事館
壽山巖觀音寺
壽山巖觀音寺
芝山岩惠濟宮
芝山岩惠濟宮
滬尾湖南勇古墓
滬尾湖南勇古墓
新竹鄭氏家廟
新竹鄭氏家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