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文徵明書後赤壁賦顧大典畫 冊

明文徵明書後赤壁賦顧大典畫 冊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故畫001225N000000000
資料類型:
繪畫
書法
著作者:
顧大典&文徵明
日期:
TIME STAMP:13-8月 -07
格式:
本幅一 25x26.8公分&本幅二 15.8x7.6公分&本幅三 15.8x7.6公分&本幅四 15.8x7.6公分&本幅五 15.8x7.6公分&本幅六 15.8x7.6公分&本幅七 22.1x23.6公分&本幅八 19.8x9.8公分&本幅九 19.8x9.7公分&本幅十 19.6x9.6公分&本幅十一 19.6x9.6公分&本幅十二 21.9x23.2公分&本幅十三 22.1x23.5公分&本幅十四 22.1x23.3公分&本幅十五 23.3x11.5公分&本幅十六 23.3x11.5公分&本幅十七 23.5x11.4公分&本幅十八 23.5x11.4公分&全幅 29.3x32公分
關聯:
石渠寶笈三編(乾清宮),第二冊,頁612&故宮書畫錄(卷六),第四冊,頁169& 顧大典(大約活動於西元一五六八-一五九五年),字道行,號衡寓,江蘇吳江人。圖與書法創作的時間並不相同,顯然是將兩件組裝而成。顧氏將〈後赤壁賦〉故事人物部份與山水畫結合,賦色以清秀綠色為主調,間以紅葉表示秋景,筆調細緻,一派幽靜恬然之夜景。文徵明說用「退筆」寫字,即指使用禿筆。因此可以看見在穩健的行筆中,有些筆劃的線條不是那麼均勻,顯得些許老拙的趣味。& Ku Ta-tien was a native of Wu-chiang in Kiangsu. The dates for the painting by Ku and the calligraphy by Wen cheng-ming in this work differ, indicating they were originally separate. Ku combined the narrative part of the story with the cliff seen in the background. The overall coloring is a pure and elegant green with scattered ochre leaves indicating autumn. The fine brushwork complements the silent evening scenery, express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moon above. Wen Cheng-ming used a “brush stump” in doing the calligraphy here, which means that he used a brush with a blunt tip. Thus, some of the strokes in the steady running brushwork are not very even, thereby imparting to this work an archaic and simple quality.&前後赤壁賦兩篇,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蘇東坡年四十七,謫居黃州(湖北黃岡)時,七月遊縣城外的赤鼻磯,十月再遊時所做。兩篇皆為蘇東坡自述與友人月夜泛舟赤壁的景況。三國時代(220-265),曹操於建安十三年(208)率軍南下,於赤壁為周瑜所敗,三國鼎立之勢於是成立。東坡的〈赤壁賦〉以及《三國演義》「火燒赤壁」,隨著這兩件文學名作,赤壁的故事流傳益廣,膾炙人口的〈前赤壁賦〉云:「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文述曹操一世之雄的盛大氣慨。赤壁之戰的確實地點眾說紛紜,湖北長江沿岸至少有四處稱赤壁,一般以指嘉魚縣西南之赤壁。東坡並非不知,《東坡志抄》曰:「黃州守居之數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與否。」此中已表示懷疑,但仍藉著曹操和周瑜來感慨人世之盛衰消長,並發抒自己的情懷。以黃州之範圍的赤壁即「赤鼻」,由於壁峭削而屹立於江濱,石色帶赤,加以「壁」、「鼻」發音相類似,大可藉題發揮,這也是文人常事。(註1)這幅文徵明(1470-1559)所書的〈後赤壁賦〉,是裝於顧大典的〈後赤壁圖〉之後。文徵明,長洲人。初名壁,後以字為名,又字徵仲,號衡山居士。最擅行書與小楷,此書完成於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當時已是八十七歲的高齡。文氏的小楷一向以精秀著稱,用筆穩健,從一筆一劃,到成字成行,一點也不句苟且,本件正是如此,看不出八十七高齡所寫。款書中提及用「退筆」作字,即指以禿筆書寫之意。因此可以看見在穩健的行筆中,有些筆劃的線條不是那麼均勻,顯得些許老拙的趣味。 顧大典(約活動於1568-1595),生卒年月不詳,字道行,號衡寓,江蘇吳江人。一生仕宦,兼為書法家,山水畫家。萬曆十二年(1568)為山東按察副使,二十三年(1595)居吳興、蘇州,未幾去世。這幅顧大典所畫之〈後赤壁圖〉,裝於文徵明書〈後赤壁賦〉(1556)之前。但由款署「壬辰冬日寫」(1592)來看,圖文創作的時間並不相同,顯然是後來者得文徵明書法後,才將兩件組裝而成今日所見之樣貌。顧氏所畫是「二客從予過黃土之阪,霜露既降,木葉近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然而畫中,木葉並不脫,代之以紅葉來交代秋景;明月在天,三人相隨,人影也不在地,舉網得魚者並不是「二客」之一。是漁夫將魚交給童僕。&此幅文徵明(1470-1559)所書的〈後赤壁賦〉,裝於顧大典的〈後赤壁圖〉之後。文氏作此書乃是與其弟子朱朗賭棋,書此償負,時年已有八十七歲(丙辰年1556)。然觀此小字,線條纖細穩健,字體體態優雅,一如其繪畫格調。款書中提及用「退筆」作字,即指以禿筆書寫之意。因此可以看見在穩健的行筆中,有些筆劃的線條不是那麼均勻,顯得些許老拙的趣味。 顧大典(約活動於1568-1595),生卒年月不詳,字道行,號衡寓,江蘇吳江人。一生仕宦,兼為書法家,山水畫家。此幅描繪蘇軾與友人得到剛捕獲之魚,準備前往赤壁夜遊。全幅設色優雅,用筆簡淡,為晚期吳派風格。由款署「壬辰冬日寫」(1592)來看,圖文創作的時間並不相同,顯然是後來者得文徵明書法後,才將兩件組裝而成今日所見之樣貌。
管理權:
國立故宮博物院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像授權、出版授權、影音資料授權-申請流程說明
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3003061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民國各家書畫 冊 顧湛澄畫胡世炘書
民國各家書畫 冊 顧湛澄畫胡世炘書
明董其昌書輞川詩 冊
明董其昌書輞川詩 冊
明仇英畫十八拍圖 卷
明仇英畫十八拍圖 卷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 冊
宋高宗書孝經馬和之繪圖 冊
民國各家書畫 冊 顧湛澄畫吳中桂書
民國各家書畫 冊 顧湛澄畫吳中桂書
明文徵明楷書孝經仇英畫 卷
明文徵明楷書孝經仇英畫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