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殿珠林續編(乾清宮),頁136&*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337&*故宮書畫圖錄,第六冊,頁297-298&*明憲宗(1448-1487),姓朱,名見深,英宗長子,建元成化。遊戲繪事,善畫神像、牡丹、蘭、菊、梅、竹之類。 本幅畫菩提達摩(?-536)一葦渡江的故事。菩提達摩簡稱達摩,為南天竺婆羅門,普通年間(520-526;一說,劉宋時期〔420-478〕)泛海來華,是中國禪宗的初祖。隨著禪宗在中國的發展,達摩的生平增加了不少傳奇的色彩。八世紀時,出現了達摩面晤梁武帝,然由於二人機緣不契,達摩遂渡江入魏的傳說。(註1)宋代(960-1279),又有了「達摩一葦渡江」故事的流傳。(註2)到了元代(1279-1368),「達摩一葦渡江」已成為一個流行的佛釋畫題。 達摩深目大鼻,面有髯髭,一望即知,是一位天竺僧人。其頭有圓光,身著披頭大衣,雙手藏於衣袖之中,置於腹前,足踏葦桿,乘風破浪,回首而望,渡江北上。畫中的全作衣紋以濃墨為之,用筆迅捷,逸筆草草。足下波浪洶湧,與達摩的衣裾飛動相呼應,將一葦渡江的速度感盡表無遺。本幅款云:「成化庚子(1480)御筆戲寫。」下方又鈐「廣運之寶」一印。為憲宗三十三歲之作。(李玉?) 註1: 參見《歷代法寶記》,《大正新修大藏經》,第51冊,頁180下;呂澂等,《中國佛教人物與制度》(台北:彙文堂出版社,1987),頁70-71。 註2: Lachman教授的研究指出,「一葦渡江」的故事可能在十一世紀即已出現。可是這篇論文尚未發表,其所持證據為何,無從查考。參見Marsha Weidner ed., Latter Days of theLaw: Images of Chinese Buddhism 850-1850 (Lawrence /Kansas: Spencer Museum of Art, 1994), p. 210, note 44.〔宋〕范成大(1126-1193),《吳船錄》卷下:「丙辰,發建康,丁巳泊長蘆樸被宿寺中,此為菩提達磨一葦浮渡處。」(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460冊,頁873下)可見,北宋末至南宋初,我國已有達摩「一葦渡江」故事的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