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閩鰕虎(Acentrogobius pflaumii)

台灣俗名:普氏細棘鰕虎、甘仔魚、狗甘仔

普氏閩鰕虎( i Acentrogobius pflaumii /i )台灣俗名:普氏細棘鰕虎、甘仔魚、狗甘仔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 (Bleeker, 1853)
主題與關鍵字:
鰕虎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VI-I , 9~10;臀鰭I , 10;胸鰭17~18;縱列鱗27~29;橫列鱗9;背鰭前鱗2~6。 體延長,側扁,尾柄略長。頭部側扁,吻部短而圓鈍。眼中大,上側位,於頭的前半部。口裂中大,斜裂,上頜骨後端可達眼前緣下方。鰓裂中大,向腹側延伸至鰓蓋中部的下方。 體被較大的櫛鱗,前半部的鱗片較小;除後項部外,頭部裸露無鱗。第一背鰭以第2、3鰭棘較長,高於第二背鰭。臀鰭的起點在第二背鰭第1軟條下方。的腹鰭為較大的吸盤。尾鰭呈長圓形。 體色呈灰褐色。體側中軸有2平行的黑色縱線,並有約5塊灰黑色的斑塊,以尾鰭基部上的黑斑最明顯。背側約有2條斷續的縱紋及不規則的斑塊。頰部有2平行的水平灰黑色線紋。鰓裂上方有一青黑色的斑點。第二背鰭及尾鰭有數列點紋其它各鰭呈灰色或灰黑色。
棲所生態:普氏閩鰕虎喜好棲息在河口區或紅樹林區的半淡鹹水域裡,或在港灣、潟湖或沿岸的海域中,但不曾在純淡水域中。通常與槍蝦共生,居住在洞穴中。肉食性魚類,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台灣分佈:分布於台灣西部溪河的河口區及沿岸、港灣與紅樹林區
最大體長:通常是2~5公分,最大可達約7公分左右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Bleeker, P. 1853 Nalezingen op de ichthyologie van Japan. Verh. Batav. Genootsch. Kunst. Wet. v. 25: 1-56, 1 pl.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大彈塗魚( i Boleophtha...
大彈塗魚( i Boleophtha...
綠斑閩鰕虎( i Ac...
綠斑閩鰕虎( i Ac...
細鰕虎( i Sten...
細鰕虎( i Sten...
橫列叉舌鰕虎( i G...
橫列叉舌鰕虎( i G...
裸頸斑點鰕虎( i F...
裸頸斑點鰕虎( i F...
寬頰瓢鰭鰕虎( i S...
寬頰瓢鰭鰕虎( i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