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絲鑽嘴魚(Gerres filamentosus)

台灣俗名:長棘銀鱸、瓦米仔

曳絲鑽嘴魚( i Gerres filamentosus /i )台灣俗名:長棘銀鱸、瓦米仔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Cuvier, 1829
主題與關鍵字:
鑽嘴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IX , 10;臀鰭III , 7;胸鰭17;側線鱗42~47。 體呈卵圓形,側扁,背緣及腹緣均呈弧形隆起。吻部較尖。眼大,上側位,眼間隔寬。口較小,前位,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 體被中型的圓鱗,頭部只有頰部、鰓蓋骨及後頭部被鱗;腹鰭具腋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有鱗鞘。側線完全,與背緣平行。背鰭的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中間具淺缺刻;背鰭的第2硬棘延長呈絲狀。臀鰭以第二鰭棘最粗狀。胸鰭鐮形,末端伸達臀鰭起點。腹鰭末端伸達肛門前方。尾鰭深分叉。 體為銀白色。幼魚的體側有10~12條淺灰色的垂直條紋,成魚則有幾列灰黑色的斑點。背鰭鰭膜的邊緣呈黑色,鰭條部的基底具灰色斑點。
棲所生態:曳絲鑽嘴魚屬於沿海或河口域的底層魚類,喜歡在河口區砂泥底質的水域中成群活動、覓食。肉食性,主要以端足類、甲殼類、多毛類等動物為食。
台灣分佈:分布於本省各地河川下游的河口地區。
最大體長:通常以8~16公分較常見,最大體長可達25公分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範圍:
引用文獻:Cuvier, G. 1829 (Mar.) Le R?gne Animal, distribu? d'apr?s son organisation, pour servir de base ? l'histoire naturelle des animaux et d'introduction ? l'anatomie compar?e. Edition 2. R?gne Animal (ed. 2) v. 2: i-xv + 1-406. [For date of publication see Fowler 1907:264 [ref. 1376].]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短鑽嘴魚( i Gerres ery...
短鑽嘴魚( i Gerres ery...
奧耐鑽嘴魚( i Gerres oy...
奧耐鑽嘴魚( i Gerres 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