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雪霸國家公園(二):大霸尖山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41a5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地質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莊文星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地質
描述:
簡介:雪霸國家公園雪山北稜線由台灣第二高山雪山(3886公尺)向北延伸,經北稜角(3880公尺)、凱蘭特昆山(3731公尺)、雪山北峰(3703公尺)、穆特勒布山(3626公尺)、素密達山(3517公尺)、布秀蘭山(3438公尺)、巴紗拉雲山(3276公尺)、大霸尖山(3492公尺,圖1)、小霸尖山(3360公尺,圖2)、伊澤山(3297公尺)、加利山(3112公尺)。北稜線是雪山山脈最為險峻的一段山脊嶺線。為由大霸尖山朝聖山雪山之途徑,登山界稱雪霸線或聖稜線。此段岩石,主要是由變質泥質岩之板岩、硬頁岩與變質砂質沉積岩之變質砂岩、石英岩組成,沿此線多懸崖峭壁,如穆特勒布山之峭壁傾斜坡(圖3)、品田山之褶皺與斷層(圖4)懸崖峭壁極不易攀登(圖5)、素密達斷崖(圖6)驚險萬分。年輕的山友常謂:熱戀中的男女,能安全順利完成雪-霸-武陵四秀Y型縱走或經得起聖稜線的體力與耐力考驗,才有資格談論婚嫁。
大霸尖山與中央尖山、達芬尖山合稱台灣三尖。大霸尖山素有二十世紀奇峰之稱,大約在1927年登山界才首度攀登攻頂成功。位於新竹縣尖石鄉與苗栗縣泰安鄉間之大霸尖山、中霸尖山(圖7)、東霸尖山(圖8) 、小霸尖山(圖2)與伊澤山同屬雪山地塊。大霸尖山山型奇特,遠望如橡木酒桶,根據淡水廳誌稱其為熬酒桶山,為泰雅族心目中的聖山。
大霸尖山出露之岩層主體為變質砂岩或稱為石英岩(圖9與10),沉積環境屬濱海環境。砂岩中常見高角度平面狀交錯層(圖11),有些可能為沙丘堆積。霸基為變質泥質沉積岩之板岩或硬頁岩(圖12),風化後常呈尖銳枝條狀,稱鉛筆狀構造(圖13),為硬頁岩與頁岩的重要區別特徵。
大霸尖山地層的時代,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的研究,層位上位於大霸尖山主體石英岩地層上的中霸尖山或大霸尖主峰上的板岩或硬頁岩中所含超微化石鑑定的結果屬漸新世的時代,地層相當台灣北部乾溝層的層位。換言之,位於其下的大霸尖山的岩層就相當於四稜砂岩。四稜砂岩為厚層淺灰色至灰白色石英岩為主,夾深灰色硬頁岩或板岩。四稜砂岩主要分布於台灣北部和東北部,南延到雪霸國家公園一帶,其名稱就被白冷層取代,時代推定為漸新世早期或始新世。
並立於海拔3300公尺變質泥質岩霸基上的大、小霸尖山主體岩石為堅硬抗風化侵蝕的石英岩(圖1)。一般地形的發育常為岩性與地質構造(如褶皺、斷層、節理、層理與劈理等)所主宰。在地層傾斜平緩的砂岩與頁岩互層疊置大霸尖山地區,由於岩石軟弱堅硬差異所引起抗風化能力有極大差別之差異侵蝕作用主導下,往往就呈現階梯狀的地形(圖2)。地層平緩石英岩,除因底部基座軟弱,泥質沉積岩被侵蝕淘空,而致沿著節理或破裂面整個塊體崩移外,岩石堅硬抗風化,故易保持著平頂山與陡峭崖壁。霸基變質泥質岩石之板岩或硬頁岩,抗侵蝕能力較弱,若失去上覆石英岩的保護傘,易為雨水、流水沖刷侵蝕,而形成緩坡(圖13)而有較寬廣的基座。大、小霸尖山地區軟硬岩石交替相疊,且岩石節理相當發達,沿節理侵蝕作用逐漸擴展發育,遂形成上狹下寬的疊狀地形(圖14)。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岩石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礦物群與泥質角頁岩之組織
中文名:蘇花公路變質岩區
中文名:變質作用之種類
中文名:變質之肇端
中文名:花崗岩化作用
中文名:台灣變質相之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