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起衰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680000031121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楊肇嘉
主題與關鍵字:
崇文社文集(3)
描述:
內文:自一畫開天。而字學始出。其後遂有公羊之學。穀梁之學。黃老之學。荀楊墨翟之學。均是學也。但分為諸子百家。無分為中西學說。迨西學東漸。而中國之學。始別之曰漢。漢學之名。由此起矣。先聖之微言奧義。前賢之性道文章。無不備載。雖其始阨於秦。而繼則盛於漢。四千餘年間。起伏浮沉。盛衰興廢。綿綿延延。不絕如縷。然未有若今日衰頹之甚者也。魯魚莫辨。誰探石室珍藏。亥豕多訛。遑問名山絕業。其興也有自來。其廢也有所為。及今而不早為救弊扶衰。起大道於荊榛之地。搜高文於劫火之餘。竊恐代久年湮。老成凋謝。時雖欲振興之而無自。不重可慨哉顧或者謂天運循環。無往不復。漢學極盛之下。實難為繼。此天之所謂。非人之所使。庸詎知天定自可勝人。人定亦可勝天。國之亡也。非國自亡。人自亡之。家之破也。非家自破。人自破之。況此漢學之頹廢。在人而不在天。人苟奮發有為。為漢學起沈痾之痛。吾知天亦退處無權。任人之自為補救也。獨是人之所以廢此 漢學者。我知之矣。其或以科學巳廢。文字無功。縱富有經術莫為救貧之方。腹滿經書。難作療飢之用。因而灰心誦讀。矢志經營。經生之末路堪悲。腹賈之便笥可羨。遂使詩書淪為覆瓿。仁義棄若弁髦。吁可歎也。抑或以科學文明。當王者貴讀書數萬卷。不及國語一二言。道德五千言。不及法律六三案。因而究心時事。放棄經言。父兄既改途而易轍。子弟亦反古而從今。遂使大義微言。視為糟粕。聖經賢傳。委諸灰塵。噫可懼也。顧漢學之廢。其原有二。而救衰之道。其策有三。 一在起老師宿傳。而任以教育之責。漢學之精微。非一知半解者。所能究其奧。亦非不守繩墨者。所克步其趨。以是人為師資。學術愈濫。漢學愈晦矣。惟擇一明經飭行者。以為師表群倫。師以是教。弟以是學。久之薰陶德器。一舉一動無非漢學之精神。一語一言。盡是漢學之純粹。問猶有越乎漢學範圍之外者。無有也。 一在教後生小子。而正以蒙養之基。易曰。蒙以養正。聖功也。夫人當幼稚之初。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不教以漢學。而端其趨向。將幼學既昧聖賢之旨。壯行必為國家之憂。況復以他學雜之。而真學愈不可問矣。惟自少而培以漢學之始基。既長而宏其漢學之作用。綱常名教。安在不賴後起之英。培植以成之也。 一在重道崇文。以表勵風節。士習之卑污。實為漢學之大累。嘗有道路揶揄。某也身通六藝。如卑鄙如斯。某也未入孔門。而高尚若此。是予人以攻詰之端。而漢學之所以不振也。惟學士儒生。自峻其豐裁。自高其志節。讀聖賢書。行仁義事。窮而在下。以漢學主持風教。達而在上。以漢學黼黻皇猷。漢學自尊。而人自重。如是有不共相砥礪。共相揣摩者乎。夫漢學之將衰。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漢學之起衰。非一人一士之力也、必先行以三者之策。而又協以大眾之心。毅然不墜其志。奮然共挽其衰。鼓舞盡神。裨知四千餘年之國粹。未可盡棄於一時。將見繼往開來。維持漢學於不墜。守先待後。扶植漢學以重興。辟雍之鐘鼓。雖已無聞。杏壇之木鐸。何難再響。舉從前之積極消沉者。至此可為漢學放一大光彩矣。豈不懿哉。            
出版者:
周崑陽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2009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愛爾蘭之形勢 (THE POSITI...
列傳二
十二點七分至德州
清光緒十二年,彰化縣紳士丁壽泉、劉鳳...
虞衡志
維持漢學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