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漢學策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TUZ-510101030632
資料類型:
文字
著作者:
許子文
主題與關鍵字:
崇文社文集(1)
描述:
內文:維持漢學策 臺南許子文 且天下事之存廢。惟視其損益而已。事苟有損。雖成立之所在祖宗之所立。亦毅然而廢之。事苟有益。雖學派之所驚疑。庸眾之所詆誹。亦決然而存之。存其所益。廢其所損。此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商湯周武。所以上安下全。而為後世法也。本島歸入版圖。已閱二十餘星霜。歷代督憲長官。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保甲之良。舊慣之美。則存之。躔足之害。辮髮之醜。則廢之。是皆善損其審益之道。而奮然出此存廢之舉也。我漢學之於今日。在所損乎。在所益乎。不揣其損益。而妄言存廢。天下事恐未可若是其輕忽也。遐思大千世界。群彙紛紜。而人類特生其際。卓立於萬物之上。非有理性之獨厚。曷能臻此絕詣。而其所以形成理性者學也。顧學有東洋西洋之別。東洋之開化。遠在西洋千有餘年之前。則西洋之學。實胚胎於我東洋。會通而善用之也。夫以儒教之中庸。發端於支那。佛經之粵妙。煇炳於印度。神學之宏深。滂溥於吾國。而要之、此三教總為漢學之始基。則謂漢學非特漢人之學。直東洋之學。直我黃色人種之天柱地維。所賴以尊。所賴以立者也。我臺人不知此理。時至於今。竟視為無用。無感乎人心。日流危殆。道心日就式微也。則漢學之不可不維持者其一。我國自朝鮮傳導漢學而後。列聖相承。繼往開來。上以是行。下以是效。棄其糟粕。得其精華。浸潤於千有餘歲。不知不覺之間。遂養成一武士道大和魂之善風。一戰於高麗。而清相卒至東和以犒牛。而戰於滿洲。而俄人不敢南下而牧馬。三戰於青島。而德軍去其領地。墺艦除其武裝矣。則漢學之不可不維持者其二。先帝御極之初。內憂未泯。外患迭起。其勢岌岌不可終日。於是勵精圖治。作五誓文。誕告於眾。一時縉紳俊秀。農工商賈。群思趨向新學。遂相率輸入西洋之化。凡自由、平等、戀愛、共和、利己、樂天諸種學說。盛行於世。幾欲破我東洋固有之道德。先帝懼焉。思為防微杜漸之計。爰於明治二十三年十月三十日。發一教育敕語。煌煌大文。燦耀於星辰日月。貫通於中外古今。至哉聖言。語語根諸倫紀綱常。即語語由漢學而出。反復丁寧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嗟我新附之民。同此戴高履厚。孰不懷忠君愛國之誠。乃屏棄漢學而不講。是不從敕語也。廢漢學猶可言也。不奉敕語。其罪彌天矣。惡在其為民也。則漢學之不可不維持者其三。國文之成立也。漢字假明。錯綜組織。由來已久。一旦去其漢字。專用假名。則作者之思想感情。非閱者所窺而知也。請立一例以證之。如登記與騰貴。中興與忠孝。意義不同。而以我國語云之。聲音則相似也。若不用漢字。其不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者幾希矣。況所引典故。大都出自漢籍。賴山陽之日本外史。膾炙人口。非其彰明較著者乎。內地人之於漢學。尚不可廢。而無知之島民。盲從妄斷。猥曰廢之廢之。其亦弗思而已矣。則漢學之不可不維持者其四。歷觀載籍。上下五千年。博覽輿圖。縱橫九萬里。正氣之所鍾。精華之所聚。往者過而來者續。莫非天下之物。眾理具而萬事應。端賴人心之靈。夫吾心之全體大用。試為之分析而玩索之。則志在焉。感情在焉。知力又在焉。此意志感情知力。壹是皆以教育之功成就之。觸動之。啟發之也。而意志之成就。感情之觸動。知力之啟發。又孰為之力耶。僉曰漢學。何以言之。群聖之經。諸賢之傳。說仁義而棄功利。講道德而絕物欲。卓然千古。煥乎其有文章。冠絕萬邦。大哉徵諸天道。非德育而何。若夫子史集記。增知識而廣見聞。歌賦詩詞。理性情而高氣節。尤足為知育美育之效。外此者若射御之練其技。韜略之養其謀。是亦體育之一道也。誰謂漢學之不克致用哉。則漢學之不可不維持者其五。當王子朝奔楚時。周之典籍已無存矣。始之以秦政楚項之焚炬。王莽董卓之迂遷。祿山黃巢之背叛。繼之以前後五代之紛爭。遼金戎馬之蹂躪。李闖獻忠之燒燬。終之以洪楊諸兵之盤踞。英法兩軍之入京。義和團之啟釁。文獻之淪亡。自周至今。凡二十餘次。雖其間劉向之總校。孝緒之重署。陳主之搜藏。隋文之彫刻。宋儒之著述。元人之繙繹。永樂之大典。清室之書庫。然散亡相繼。輾轉抄胥。尚有本真之可傳乎。惟我國漢學俊士。信而好古。維新以前。亙二千年間。網羅殆盡。古籍俱存。足為吾人之考核。以集群書之大成。則漢學之不可不維持者其六。漢學為東洋文化之源。光輝於五帝三皇漢唐宋明諸代。傳播乎九州八荒。滿蒙回藏之外。道德知慧之開化。農工商業之發達。學術治術之進步。合爐而治。匯流而東。光彩陸離。郁馥爛熳。以吞吐於東半球。無論南轅北轍。郢書燕說。皆同道而相為謀。莫不以古人道德智慧之開化。農工商業之發達。學術治術之進步。導及令人也。第舊時政府。以科學限制人才。使英雄豪傑之心思。銷磨於制藝之一途。故所學盡浮華輕靡之文。清新豔麗之句。雖聲名赫赫一時。亦終與微塵棲弱草等耳。豈足以利世益民。長垂宇宙而不朽哉。改隸以來。學校如林。有大裨於人生。破二百餘載之錮習。播九十九峰之聲教。國語之中。含有漢學之精神。文旌所指。靡然從之。全島學風。為之一變。習其文而精其意。小之作修身正己之方。撮其要而致其知。大之明治國平天下之義。得漢學之真衣缽。其在斯乎。則漢學之不可不維持者其七。九流之盛。周秦為最。然以古證今。有若合符節焉。儒家之學。即教有學與政治學。道家之學。即哲學。法家之學。即法律學。行政學。名家之學。即倫理學墨家之學。即社會學。及自然科學。縱橫家之學。即交涉學。陰陽家之學。即氣象學。農家之學。即種植學。雜家之學。及各種應用學也。至於化電光汽。其說雖異。其理則一。化徵易石鼀為鶉。五合水火土。離然鑠金。腐水離木。此化學之謂也。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百物露生。此電學之謂也。蛻地之謂水蛻。水之謂氣。此汽學之謂也。臨鑑立景。二光夾一光。足被下光。故成景於上。首被上光。故成景於下。鑑者近中。則所鑑大。景亦大遠。中則所鑑小。景亦小。此光學之謂也。又若渾天之說。四元之書。復與新學之地球幾何之論相合。堂堂乎漢學之效驗。天地莫名其妙。鬼神莫測其功也。則漢學之不可不維持者其八。南洋險要。沃野萬里。氣候之宜。物產之富。荷西英美德法諸邦。因之以作寶庫。誠天府之國也。土人闍昧。不能自闢。殆天所以資吾人。吾人豈有意乎。如其有意。則爰居爰處者。華人占大多數。私塾之設。學堂之建。幾於不可屈指。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之澤。未墜於地。倘不講漢學。而欲遠適異國。與彼都人士。相親相近。以開拓富源。此理學上所不可能之事也。況南支沿海諸省。在昔為英法之勢力範圍。茲歐西戰雲漠漠。匝地無光。巴里之垂亡在即。倫敦之困苦難堪。雖異時勝負未可預卜。而烽燧警心。瘡痍滿目。已無復當年之景象。忽動於支那大陸之舞臺矣。惟我帝國獨往獨來。大有旁若無人之概。風氣之所推移。名利之所維繫。將見昔之誦蟹行文者。今則變而書片假名矣。語言之考證。文字之校對。佛教之聯合。學術之復古。非大和民族。開導大漢民族已到之時機乎。臺人適當其際。宜如何感動。如何興奮。期以捷足先登。早計及漢學而為之備也。則漢學之不可不維持者其九。從來文明之隆替。恒視國運之盛衰。支那印度。起之於先。埃及希臘。繼之於後。次之以歐羅巴。次之以美利堅。今又橫渡太平洋。浩浩蕩蕩。轟轟烈烈。放萬里異彩於扶桑大地矣。百工之美麗。文藝之光華。無一而非頭角崢嶸。蒸蒸日上之勢。天運循環。無往不復。誠哉是言也。臺灣介在文化之要衡。今日之直接以宛國語。間接以通漢學。疾風勁草。歲寒松柏。拮据經營。艱難萬狀。正為將來東西兩大洋思想界調和之日。下一伏線。放一種子。以貽我後人地。也則漢學之不可不維持者其十。由是觀之。漢學之存廢。不待著龜之卜。而可得其概矣。然苟但講維持之道。而不得維持之法。雖日言維持。而終無維持之可觀。則漢學之潛德幽光。無由宣洩。不現飛龍之象。僅作屈蠖之占。吾人其何以對漢學。而為驚天動地之男兒乎。予生也晚。未獲目?漢學之隆盛。第念世人皆醉。而我不能獨醒。舉世皆濁。而我不能獨清。爰不揣?蕘之見。謹就維持之策。編為十二。陳之於左。極知僭踰。無所逃罪。然於國家化民成俗之意。學者修己治人之方。則未必無少補云。 一宿儒。前清時代。星坐聽之。咿唔之聲。不絕於耳。曾月日之幾何。而衣冠不可復識矣。合中南北三部計之。所餘宿儒。實覺寥寥無幾。十年而後。文運之前途。誠為可悲。則當此漢學存亡繼續之秋。凡屬吾儒均為有責。時不容緩。願奮然一起。相與從事於斯也。 一紳士。世道安危。匹夫有責。況紳士居社會之上位乎。一行一言。官長信之。一舉一動。下民從之。苟漢學而無益於世。吾亦何敢斤斤焉而妄求援之以手也。但見二十年來。大而通衢大邑。小而僻壞窮僻。詐欺橫領之徒。層見疊出。悖亂姦淫之事。迭起環生。或聊解率句國語。或自命一鄉土豪。詡詡然甚鳴得意。究之國語之真相。未能了然於中。社會之活動。何曾計及乎此。徒以靦然面目。寄食於世。而無漢學之存養。以修其天爵也。在上日夜焦勞。欲為先事預防之計。而未得其術。我紳士宜及時進以漢學之策。開誠布公。披陳意見。以便督府之採擇焉。 一記者。人為教育有三。家庭學校而外。乃社會教育是也。而使普天下均蒙教育之澤者。誰之力歟。厥惟記者。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子天民之先覺者也非。予覺之而誰也。記者之天職。亦若是馬爾矣。今日者江水湯湯。勢奔放而不返。落日戀戀。情相繫而可哀。欲以漢學一途。以立中流之砥柱。以挽既倒之狂瀾。非抱滿腔熱血。乘風破浪與廿紀萬派之思潮。劇戰於戰爭場裡。而取適者生存之位置。不足顯浩然之正氣偉大之毅力也。 一教員。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有如時兩化之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今優等生。乃成德達材之謂。傍聽生、即私淑艾之意。一問一答。歸納縯繹。乃答問時雨之說也。人謂今日之教授。大半取法於泰西。予曰否。此深得漢學之精髓。而大為運用之也。我教員執此教鞭。日日訓示其生徒。他時性質之賢愚。學問之優劣。德行之美惡。皆在此時教授之中。而為一世漢學消長之大關鍵。任重而道遠。宜其善為加意。而於漢學一科。不能秦越相視。務使旁通曲引。算無遺策。以冀成己成人焉。 一塾師。曩者八比取士。所作題目。皆自四書摘出。是以趨時應世。多使其子弟入塾背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以求博功名。而求富貴。而今豈其時乎。四書意義精微。非兒童所能解釋。而群芳之天文地理。又與今之學說大相肯謬。皆吾人所不取也。莫若私塾。設一總會。聯為一氣。稟申督府。定一教科。取其合我國體。淺近易明。使兒童樂於記憶者而教之。鞏固漢學之基礎也。 一青年。孔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斯語也。實為我青年警一木鐸也。青年乎。青年乎。如旭日之東升。如春雷之啟蟄。如自動車之發軔。如飛行艇之凌空。有一往而不可遏者。故能戰退群魔。創造時勢也。志之所在。力必副之。刀副而功成。功成而名立。稽世界列強而振興。均賴有青年之奮起。歷歷史上。皆有明證。歌白尼之發明天體。瑪志尼之雄視歐邦。此又其最著者也。我臺青年。總計不下十萬。此十萬青年。先以國學為主。而各於二十四史。一十三經。諸子百家。投其所好。以磨勵其思想。發揮其手腕。俾漢學危而復安。更駕支那人而上之。 以上六者。維持漢學之法也。 一新報紙。文明有三利器。曰演劇。曰小說。曰新聞。而新聞尤為開導士大夫之銳鋒。上有立綱陳紀之意。以之傳於下。下有樂歲凶年之情。以之達於上。其間苟無礙於法政。言論僅可自由。西起崑崙峻嶺。東臨太平洋。北界露西亞強邦。南連菲律賓群島。歷代思想之變遷。南北學派之鼓吹。近世科學之發展。皆可執董狐之筆。大書特書。於新報紙上。循循然善誘。吾人博學以文。約我以禮。固不徒以記事之豐富。詩界之秀麗。遂謂吾事之已畢矣。 一圖書館。吾臺不乏好學之士。苦學之生。奈家計困窮無力購書。欲穿壁以偷光。談非容易。即負薪而朗誦。事亦維艱。祗隨電掣風馳之環轉。消盡有用之歲月。而未如之何也已。今若設有圖書館。蒐集東西書籍。置於各廳要地。館中又聘一山長。以為請孟之資。無論何人。皆得隨意縱覽。朝乾夕惕。左圖右書。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唯心唯物兩派。可以折衷其說矣。一教科書。近來廢棄漢文。人多訾議。不知漢文乃漢學之一小部分。漢文雖廢。而漢學仍如故也。必謂無漢文。即無漢學。何以西方教士。東國名儒。精通漢學者。實繁有徒。中等教育。姑勿論矣。請以公學校課程言之。修身禮也。唱歌樂也。書方書也。算術數也。體操遊戲。即射御之遺意也。且十二卷國民讀本。漢字數百。而屬漢學之課者不少。知此中之旨趣者。略能言之。不待吾人之喋喋也。夫禮樂射御書數。乃漢學之六藝。而教科書。兼而有之。則現在教科書之當研究。有益教科書之當增刊也明矣。 一講義錄。內地漢學之講義錄。汗牛充棟。故西學雖盛。而漢學亦無愧色。獨我臺缺焉。此文風所以不振也。前李君漢如。曾創新學叢誌。吾人幸之。惜為經濟所阻。不轉盼而旋歸頓挫。夫懸三百萬圓顱方趾之人。於智力角逐之地。與哲學戰。與科學戰。又與實業戰。非有一大約束之機關。以統御之。則心如野馬。追逐何方。終必至路岐灑泣。悵悵焉而無所之也。故有志之士。宜極力鼓舞。集腋成裘。設一講義錄。以貢獻於我同胞也。 一漢文社。一自擊缽聲沉。揚文會散。吾人之視漢學。更若天空之浮雲矣。雖全島詩社林立。亦僅徵之以詩耳。烏足以窺漢學之全豹哉。伏望富豪巨賈。志士仁人。各於其地。設一文社。凡有益國計民生。人心世道者。逐月課題。以徵島內之士。詩文之外。有時又課以數學。夫數學固漢學之一。亦理化入德之門。而為理解上實用上所不可須臾離者也。吾人忽焉不講。此文化所以遲遲也。 一講道會。此為實踐漢學之一大原動力。欲維持漢學者。非此不足以達最後之目的也。夫世事之常變。雖婦孺亦能知之。乃知而不能言。與不知等。言之而不能行。與不言又等。王陽明之言行一致。良有以也。吾意以為古來聖賢之庸言庸行。編為一科。近代學界之發見發明。聚為一類令新舊學者講演於眾。以暇日而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因機械而析其物理化學。靜以養其理想。動以顯其實驗。鄉中有節孝。則旌表之。邑內有賢才。則薦舉之。不在漢學之一隅。而在漢學之全體。不為漢學之虛文。而為理學之實行。斯會之功。豈不偉哉。 以上六者。維持漢學之機關也。 有此維持之法人。執此維持之機關。實事求是。持之求遠。使天下之人。望風興起。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則漢學之維持。於是乎本立而道生。安見塵露微物。未能補益山河。螢燭末光。不足增輝日月也哉。
出版者:
鄭汝南
日期:
出版品發行日期:大正8年1月1日
格式:
文字檔
來源:
臺灣文藝叢誌
語言:
中文
範圍:
臺灣文藝叢誌
管理權:
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節孝名冊
初二日午下
三點十分
虞衡志
虞美人詠花二十韻十六首
城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