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頭屋老田寮茶區

客語拼音:四縣:zii caˇ ngiab

名稱:頭屋老田寮茶區客語拼音:四縣:zii caˇ ngiab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識別資料:C0-1000512-2009-000009
著作者:
普查人員:徐瑜
主題與關鍵字:
類別:文化景觀
種類:農林漁牧景觀
描述:
簡要描述:頭屋鄉產茶源於清朝年間,清道光7年(西元1827年)後經崁頭屋的張姓、扒仔岡(象山)的彭姓、帽盒山(鳴鳳)的徐姓鄉紳極力推廣茶樹遍植鄉境丘陵,「製茶葉」成為頭屋鄉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日本時代頭屋鄉已形成頭屋及老田寮(明德)兩大村落,當時部分業者即已組成「頭屋製茶組合」,而原居頭屋「崁下」的茶界先進張阿松為與前述組合有別,又創「老田寮製茶組合」,兩者皆產製青心烏龍茶;張氏為提升製茶技術增加茶農收益,於清道光30年(西元1850年)從福建延聘製茶名師王奇南指導,「老田寮茶」聲名大噪行銷台灣南北,成為供不應求的搶手貨,迄民國23、24年(西元1934、1935年)歷久不衰,是頭屋鄉製茶業的第一盛期。
特徵:頭屋茶葉由於茶種新,茶樹成行,土質好,再加上能依「天、地、時、人」四要訣的古法製茶,所以品質好,廣受國內外茶道者的喜好。當時頭屋鄉「球茶」銷售南台灣,日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張阿松先生與「茶葉研習所」共同研發「椪風烏龍茶」,暢銷歐、美,迄今仍是消費者高價位的茗茶,也是頭屋鄉製茶業的一段佳話。
日期:
建檔日期:2008-12-05
來源: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系統
語言:
中文
關聯:
關連:台灣光後的36、37(西元1947、1948)開始到民國60年(西元1971年)間,由於政府重視茶農,組織台灣省茶葉公司,所以頭屋鄉製茶業再進入另一高峰。除了延續舊有的製茶技術產銷外,又研造包種茶外銷東南亞,綠茶外銷非洲,頭屋鄉所生產的茶葉已是世界性產品。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喝「老田寮茶」後,賜名「明德茶」,亦是此一時期的佳話。民國62年(西元1973年)以後,台灣轉型成工商社會,頭屋鄉受外圍都會影響,人口外流、工資昂貴,且茶農所植茶樹已呈高齡老化,產量銳減,製茶業已無利可圖,所以民國68年(西元1979年)間開始逐年廢耕、轉作,情勢大不如前。
範圍:
位置與範圍:苗栗縣 頭屋鄉 鄉境丘陵
所在地:苗栗縣頭屋鄉
經度:120.843888
緯度:24.576944
管理權:
客家委員會
後設資料創用CC
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 禁止改作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名稱:福德打鹿坑
名稱:福德打鹿坑
名稱:菸作
名稱:菸作
名稱:永安漁港
名稱:永安漁港
名稱:永興育苗場
名稱:永興育苗場
名稱:營林巷魚道試驗站
名稱:營林巷魚道試驗站
名稱:石柿柿餅
名稱:石柿柿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