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洞遺址

八仙洞遺址
八仙洞遺址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超過萬年的史前遺跡
建築樣式:遺址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位於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村一座面海的集塊岩峭壁上,有自然形成的十數個海蝕洞穴,地方上稱為「八仙洞」。民國五十七年至民國五十九年間,宋文薰教授帶領台大考古隊在其中的若干洞穴做過五次的考古發掘。發掘結果不但找到了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而且在洞穴堆積的底層發現非常豐富的舊石器時代先陶文化,經命名為「長濱文化」。這是逾今所知台灣地區最古老的史前文化單位。八仙洞遺址乃是「長濱文化」的代表遺址。 二、時代之遠近:   長濱文化的年代,根據先陶文化層出土木炭標本測算的碳十四年代已累積有五個之多。其中四個是出自潮音洞上層先陶文化層,其年代都相當接近,提示長濱文化結束的年代大約在距今五千年前。但出自乾元洞的一個碳十四年代則超過一萬五千年之久。再加上潮音洞有更深層的先陶文化層之發現,考古家相信,八仙洞遺址的長濱文化不但持續時間很長,而且可能有早晚之分。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四日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林朝棨先生調查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之不同之高度的諸海蝕洞穴時,發現其中若干洞穴的堆積中,含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並有年代可能屬於古老的紅色土層,因此推想或能發現到比新石器時代更為古老的文化層。遂率領諸考古學家前往勘查,一致認為有試掘的必要,試掘結果認為其確是台灣首次發現最為古老的文化。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包含在八仙洞數洞穴表土層及其附近表土層中的遺物,有耕土用的打製石斧,收穫農作物的磨製石鎌刀,和雙孔石刀、打獵用的磨製石槍頭及箭頭,精製的陶器,以及紡線用的陶製紡輪等等。   八仙洞遺址出土的長濱文化遺存,屬於礫石工業,為石片器的傳統;而以礫石原面作為打擊台面者為多,其中以礫石石片器最具特色;間有礫石砍器,都是偏鋒砍器而不見有中鋒者,缺乏兩面打的技術,而完全循守一面打技術;到了晚期,逐漸出現石英等較細石料製的小型石器,罕有特製的打擊台;雖見有勒伐式技術的萌芽,但並沒有生長。較細石器製的石器可能與骨角器的製造有關,到了潮音洞期,骨角器非常盛行,除狩獵之外,大量捕獲魚類。這些遺存組合與一般較常見的磨製石器及陶器等新石器時代文化常備的遺存組合大不相同。 五、數量之多寡:   是全台考古遺址古蹟十二處之一,也唯一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六、保存之情況:   遺址業經挖掘,出土物保存於台大人類學系,現址僅保存洞穴外貌。 七、規模之大小:   經證實堆積中包含有先陶文化層之洞穴有:潮音洞、海雷洞、乾元洞及崑崙洞等十二個。八仙洞是目前所知台灣地區很少數洞穴遺址中最具規模的一處。 八、附近之環境:   幾乎所有的遺址及洞穴都被私人建廟壇供膜拜,攤販林立,雜亂無章,環境非常凌亂。
日期:
年代:約在距今一萬五千年之前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7年7月8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東縣
地理位置:台東縣長濱鄉三間段大來小段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文澳城隍廟
文澳城隍廟
滬尾湖南勇古墓
滬尾湖南勇古墓
淡水福佑宮
淡水福佑宮
聖王廟
聖王廟
台北府城北門(承恩門)
台北府城北門(承恩門)
鹿港天后宮
鹿港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