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人類學
漢人總類
私家文書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檔案
葉榮鐘
人物誌
台灣人物群像
梁啟超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公開徵選計畫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之建置
副系列名:台灣人物群像
案卷名:梁啟超
件名:梁任公與台灣
推薦分享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典藏號:NTHU-LIB-001-060100190001
資料類型:
類型:資料類型:文稿;媒體類型:紙本
描述層次:件層級
著作者:
葉榮鐘 著
主題與關鍵字:
關鍵字:梁任公
關鍵字:林幼春
關鍵字:《清議報》
關鍵字:《新民叢報》
關鍵字:林獻堂
關鍵字:〈贈臺灣逸民林獻堂兼簡其從子幼春〉
關鍵字:甘得中
關鍵字:潘博
關鍵字:陳筥笙
關鍵字:臺灣總督府
關鍵字:民政黨
關鍵字:太田弘政
關鍵字:太田政弘
關鍵字:《臺灣新民報》
關鍵字:梁啟超
關鍵字:伊藤博文
關鍵字:日文拾讀法
關鍵字:康南海
關鍵字:徐佛蘇
關鍵字:《海桑吟》
關鍵字:梁容若
關鍵字:〈梁任公先生印象記〉
描述:
內容描述:範圍與摘要:葉榮鐘於1964年03月02日將此文寄予《台灣文藝》發表。梁任公臺灣之行對臺人而言是件意義重大的事。戊戌政變後,臺人始聞梁氏之名。林幼春因閱讀《清議報》與《新民叢報》,故最先認識梁氏。但最早與梁氏接觸的卻是林獻堂,他於光緒三十三年(西元1907年)在日本奈良與梁氏晤面,林梁會面是台灣民族運動發生決定性作用的重要關鍵。梁氏並作〈贈臺灣逸民林獻堂兼簡其從子幼春〉一詩相贈。 林獻堂於民國前五年(西元1907年)偕同秘書甘得中赴日,在奈良某旅館,甘氏於旅客名簿上發現潘博、陳筥笙等人名,並藉此見到梁任公。透過筆談梁氏建議仿效愛爾蘭人對抗英國的方式,厚結日本內地中央政要,以牽掣臺灣總督府。這奠定了臺灣民族運動的大方針,不但林氏一生奉為圭臬,也成為日後臺灣民族運動採取溫和路線的因素之一。 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日本民政黨得勢,伊澤派的太田弘政(應為太田政弘)任臺灣總督,當時臺人為爭取發行《臺灣新民報》日刊,部分人士主張向總督府靠攏,干與臺政,但因林獻堂堅決反對而作罷。林氏的堅持和梁啟超給的建議有很大的關係。林獻堂臨別時敦請梁啟超至臺,因此有民國前一年(西元1911年)02月的梁氏遊臺之行。由於梁氏至臺前已先取得伊藤博文的介紹信因此得以避免許多麻煩。梁氏先在臺北東薈芳樓接受臺人歡迎並發表演說、即席作詩,其中「萬死一詢諸父老,豈緣漢節始沾衣」一聯受時人傳誦再三。在臺期間,梁氏受林獻堂招待至林家萊園。梁氏勸林氏不可以文人終身,須更進一步研究政經社會思想,並為之開列了一百七十餘種書籍,同時將自創的「日文拾讀法」傳授給林氏。之後,梁氏接獲康南海的招電,提前回到橫濱。據梁氏致徐佛蘇信,此臺灣之行的目的在於籌款辦京、滬二報。此目的雖未達成,梁氏卻因此成為臺人與祖國間的使節,對臺人產生深刻的影響。而梁氏的《海桑吟》以及他所帶來的許多新名詞,也開始在臺島流傳開來。因此梁容若在〈梁任公先生印象記〉中說梁啟超此行具有「振聾發嘳」的作用。
版本:手稿
來源:葉榮鐘家屬捐贈
保存狀況:良
日期:
1964
格式:
實體描述—數量:1 筆
範圍:
1964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使用限制:開放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03)574-2391
archive@my.nth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葉榮鐘 著(1964)。[副系列名:台灣人物群像]。《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9/52/fa.html(2012/07/14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29/52/fa.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臺灣新民報
伊藤博文
清華大學
臺灣民族
民族運動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副系列名:師友致葉榮鐘信
副系列名:剪報
副系列名:剪報
副系列名:台灣近代民族運動史
副系列名:剪報
副系列名:台灣近代民族運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