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
艋舺龍山寺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主題與關鍵字:
台灣建築
描述:
簡介:台北最精緻華麗的寺廟,泉州名匠王益順在台之代表作品。
建築樣式:廟宇建築
  1、沿革—─艋舺龍山寺之歷史悠久,為晉江、南安及惠安三邑籍移民共赴晉江縣安海鄉之龍山寺恭請觀世音分靈蒞臺,在乾隆3年(1738年)著手建廟,5年(1740年)落成。至嘉慶20年(1815年)除正殿外,其餘毀於地震再重修。同治6年8月(1867年)部分建築毀於暴風雨,同年10月再行修復,這次修建後的形式一直保留到1919年。從早期之照片中得知其前殿為重脊硬山,兩端以「過水」廊接護龍,正殿亦為硬山式。廟埕前有大水池。   但在1919年有部分棟樑被蟻蝕害,由當時之住持福智和尚及地方人士廣募捐款從事一次大改建,於1920年1月動工,至1924年11月始告竣工。建造匠師為泉州人王益順(同時期他亦建大龍峒孔廟,我們試比較兩者之細部及比例,顯可看出同一風格)。這一次改建,原來格局盡失,有幾點不同:   A、中殿改為重簷歇山。   B、前殿改為三段式的單簷歇山。   C、前殿兩側之「過水」廊及護龍山牆改為獨立式之三開間入口(此種方式同樣出現於北港朝天宮,惟屋頂形式稍有不同)。   D、中庭兩旁之護龍改建為攢尖頂之鐘鼓樓。   E、正殿前加建月臺(頗類似孔廟)。   F、細部裝飾部分有日本及西方之風格(石欄干及線腳),材料亦使用白磁磚。   G、寺前水池填為公園。   1936年又修飾過一次,至1945年6月8日被盟機轟炸,中殿及右護龍被毀,有人捐出舊屋木料作為臨時修茸中殿之用,光復後才大事重建。現為臺北市之首席寺廟。   2、特徵─—寺坐北朝南,由前殿、後殿及左右護舺圍繞中殿而成之平面。前殿有銅鑄龍柱一對,中殿之龍柱多達數對,雕工雖精細,略嫌脆軟瑣碎。全寺之石材特優,計有瓏石、青石及觀音山石等多種。木雕亦甚精巧,尤以正殿內之藻井及神龕特別出色。殿前之月臺石欄干柱頭為圓球狀,似受日本的影響。從多方面來看此寺確屬施工嚴謹精密而考究之作品。後來加建之牌樓及圍牆卻為敗筆,非但粗糙不堪,且有礙龍山寺正面之景觀。
一、所具歷史、文化、藝術、科學、紀念或其他學術價值:   在文化上,龍山寺主祀觀世音菩薩,在清代即已建立。它是艋舺地區的信仰、自治與自衛中心,因此在社區生活與文化上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據點,昔日三邑商人之公會「泉郊」即以此為會所;今為台北市區內的佛教重鎮之一,信徒眾多。此外,亦為外國觀光客來台時的觀光據點。   在藝術上,龍山寺保存了清代的木石建築,在民國九年改建時聘請名匠師王益順設計建造。前殿八角藻井、鐘鼓樓轎式屋頂、正殿內圓形藻井等皆精美絕倫,並有文物上的研究價值,可謂具有多元價值的古蹟,非常值得善加保存。 二、時代之遠近:   艋舺龍山寺,創建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五月十八日,乾隆五年(西元1740年)二月八日完工,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年之歷史。 三、與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艋舺龍山寺雖未曾有何種轟轟烈烈的事蹟,但它始終是信徒們的信仰中心。它歷經了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地震、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暴風雨,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復遭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襲等重災,但觀世音菩薩像一直端坐於壇上,寶相莊嚴,因此善男信女傳為神跡,先後踴躍捐款,恢復舊觀。   與龍山寺有關的重要人物即為重修時負責設計建造的匠師王益順。《艋舺龍山寺全志》對王益順的記述為:「泉州府惠安縣崇武溪鄉人,應當寺特聘而來者也。其為人溫和謙讓,其建築術老練精巧,中國各省大廟宇之設計建築,出於王氏之手者,其數不知幾許。」顯見其所受推崇之程度,而從龍山寺建築中的精美細緻,即可一窺大師的真正功力。 四、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之特色:   龍山寺坐北朝南,平面配置呈日字形,由三進及左右廂房構成。前殿五開間,採用歇山斷簷屋頂,左右翼殿緊臨,但屋頂獨立。中門前置青斗石鼓,雕飾精美,左右安鑄銅蟠龍檐柱一對,造形活潑,人物圖像尤其生動。外檐裝修用花崗石與青斗石交互雕琢,刻工上乘。   歇山重簷頂的正殿,四周繞以石柱迴廊,正面檐柱六根均用鏤雕精細的蟠龍柱。殿前月台伸出,殿內圓形藻井,富麗堂皇。後殿門面寬敞,三殿併立,中央為武榮媽祖會所捐的媽祖廟,左為文昌祠,右為武聖廟。左右廂房分立攢尖盔頂的鐘鼓樓,屋宇高聳,造形突出。 五、數量之多寡:   台閩地區經內政部指定為古蹟之龍山寺計有四處。 六、保存之情況:   古蹟本體保存良好。 七、規模之大小:   龍山寺規模宏偉,經過近代改築及增修後,成為正面十一開間,進深三殿及左右鐘鼓樓之形制。 八、附近之環境:   龍山寺位於舊市區之中,附近環境較為雜亂,公共設施略顯不足,而人潮的擁擠引入攤販,使寺外周圍環境更形惡化,期待日後藉由前方的十二號公園,重新塑造本古蹟周邊的新面貌。
日期:
年代:1740
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4年8月19日
來源:
數位檔案來源: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http://www.dm.ncyu.edu.tw/
範圍:
行政區域:台北市
地理位置:台北市萬華區廣州街211號
管理權:
行政院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 臺灣建築史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嘉義大學

授權聯絡窗口

陳嘉文老師
05-2717860
jwchen@mail.ncyu.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滬尾湖南勇古墓
滬尾湖南勇古墓
台南三山國王廟
台南三山國王廟
賴氏節孝坊
賴氏節孝坊
大龍峒保安宮
大龍峒保安宮
新莊武聖廟
新莊武聖廟
陳德星堂
陳德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