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鑄 在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孔方兄勢力論

官。洛陽多金。季子藉兄而榮耀。一飯萬錢。何曾藉兄而玉食。三徙千金。陶朱藉兄而成名。至若石崇之富。王愷之侈。倚頓之營。鄧通之。無非藉兄之勢力。以夸榮於一時也。況乎今之世界。金銀之世界也。崇拜孔方兄之觀.....more

226/275

遺集索序於余余受而讀之見其古近各體盡美備善意鎔詞冥搜獨造高處上摩宋賢之壘平處亦可與弢庵石遺爭席而其最可欽重者當為眷念祖國之辭與抗志求仁之作後之人讀其詩有以興起則國家民族永蒙其利而先生之人與詩亦且共為.....more

227/275

代公弔陳翁雨村文

心者聞而痛哭,無位者見而唏噓!九州之鐵,一錯不成;留殘局之碁,半柯已爛。吾臺在割棄之中,我輩皆憖遺之類!生其時者,將被髮乎伊川;處其地者,難遯身於荒野!桃源雖好,將為羶氣之邱;禾黍可哀,誰顧茹毛之土.....more

228/275

擬葺修鹿港書院及文廟記

馬不來,謬玉堂之像。不知失路子衿,愈思夫城闕;淪荒傖父,彌眷乎家鄉!敬董相之陵,門修下馬;愛鄭公之宇,閭擴高車。況在桑梓之中,可無觀瞻之地!理魯共廢宅,載崇先代碑趺;拾鐘意殘銘,勿墜夫子懸甕.....more

229/275

班固燕然山刻石賦

此,振旅可還。碑有雲而石古,石有隸而苔斑,固不似揚戈西域,亦非同柱南蠻。昔看杖節蘇君,人羇雪窖;今有製銘班固,威著陰山。   山高崱屴,功與之極,士懋其勳,帝宏其德,惟固有辭,能言其則,其文陸離,不.....more

230/275

與李孝廉石鶴書

詩,因遂作金之事。歎蚍蜉之撼樹,則其激賞者必深;嗟騕裹之絕群,則其傾服者已至。彼口好雌黃,料非知味;或眼多刮白,亦豈解人!故珠有曜而必聯,亦璧無瑕而自合,先生之坦易為懷、慷慨相與者,是先生之大乎!.....more

231/275

擾民論

刑書作邱賦,夫子以為惠人,何也?曰子產救時,不得已之計也,鄭之時,民之玩者多矣,子產立法,使民知所畏耳,非有暴虐之意也。邱賦之作,亦有所不得已,鄭之時,困於晉楚之悉索,府庫已竭,非此無所.....more

232/275

崇正學論中

,皆聖祖紹堯舜之統,闡孔孟之傳本之經術,垂為義理,設學校以造士,立書院以育才,歲有試而月有課,用以陶人物,寖成一代之休,故中原近地,出類拔萃,指不勝屈,而臺灣僻處海隅,茫乎未有聞焉,涵濡之淺歟?風氣之.....more

233/275

女子教育論

人欲其少。此天下之公例也。當此天演論熾。物競天擇之際。優勝劣敗之時。而得有一策焉。甄陶庶類。鎔群倫。可以變棄才為成才。化小才為大才。而人顧置之而不用焉。則是習聞夫天定勝人之說。而未深諳夫人定勝天之道.....more

234/275

矯正佛寺齋堂弊習論

錢曰。吾聞佛說以身世為妄。而以利人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於世。猶可割截。況此佛像。豈其所惜。斯言也可謂善於矯正弊習。非若北魏之慘無人道。而盡誅沙門。毀諸佛像塔廟。至於靡有孑遺也。此蓋因.....more

235/275

為黃太保賀經略傳君平大金川啟

。肉非黃羊。不畏汝刺。金雖如粟。豈入我懍。非有動心忍性之功。其然有熙天耀日之烈乎。正月初六日金川營。詣大軍乞降。公稱。 詔書。許其不死。於是雪霄降旗之上。花迎御璧之人。葉多羅。手牽玉象。捧盤上表。織錦.....more

236/275

文學興國論

尚武之國。多恃富強而不修仁義。文學者。仁義之所自出也。昔者始皇吞併六國。一統河山。銷鋒鐻。收天下兵器而聚之咸陽。自謂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矣。乃不旋踵而一夫作難。七廟為墟。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以其.....more

237/275

名利異同說

俱廢。久之而名遂矣。而利至矣。利至而名亦至。名遂而利亦遂。蓋名未有不利。利未有無名者。鄧通盡銅山。利也。而名遍天下矣。石崇豪華一世。名也。而利蓋晉代矣。此異而同者也。若即其異而論之。不特名與利異。即.....more

238/275

說倫常

動力也。聖賢由此鼓。豪傑由此甄陶。如日月經天。江河緯地。終非浮雲行潦之所能蔽塞者也。然自虞廷祕受以來。歷春秋而戰國而秦漢以下。臣弒其君者有焉。子弒其父者有焉。兄弟相殘者有焉。更有父子聚麀兄妹苟合者.....more

239/275

籌釋經書奧義以濟青年學荒策

盛者。急功而好利。見異而思遷。自謂熟孫文之書。國可共和。行禮仁之術。民可共產。藉胡適陳獨秀之說。可以改造文學。改造道德。大錯於一爐。文野兼收。是非顛倒。其大中至正。如五經四子之書。遂目為時代過渡之言.....more

240/275

鑄 在 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 分類當中 的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