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簡^ 在 文獻 分類當中

符合的藏品

中文名:台灣蜥蜴介紹:雪山草蜥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介:  雪山草蜥是臺灣特有種,於1981年由東海大學林俊義教授和文化大學鄭先佑教授在中部小雪山發現和命名,模式標本存於東海大學生物系內。雪山草蜥為臺灣產.....more

5041/5079

中文名:登陸後的轉變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介:  登陸後的轉變是如何發生的呢?傳統的說法為,泥盆紀當時處於嚴重的乾旱時期,魚鰭足夠強壯的魚類能藉由爬行到其他僅存的水坑以避免擱淺或是死亡。根據這個想法,陸生.....more

5042/5079

中文名:化石紀錄

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介:  最早的四足類動物是在上泥盆紀的沉積物之中被發現(三億七千四百萬至三億五千四百萬年以前),除了「螈屬」是在俄羅斯外海的沉積物發現以外,所有的沉積物都是在淡水之中.....more

5043/5079

中文名:起源

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介:  兩生綱於地球上已存在長達兩億三百萬年,在脊椎動物中屬於多樣性相當高的物種。牠們可能至少是在二疊紀時期的某一段期間(兩億四千八百萬年到兩萬九千五百億年以前)開始獨立.....more

5044/5079

中文名:兩生類與爬蟲類的演化關...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介:  自遠古時期以來,人類便將最相似的物種歸類在一起而創造出各種不同的生物體類別,並將這些類別個別取了特有的名字。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在.....more

5045/5079

中文名:分布模式

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介:  除了南極洲以外,兩生類可以在世界各洲當中被找到。牠們的棲息地從海平面,甚至低於海平面的洞穴及沒有光的地底溪流中,一直到高山的頂峰都有可能。目前沒有任何兩生類能.....more

5046/5079

中文名:外型與功能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介:  無論骨骼、牙齒、脂肪體和蚓螈的其他結構以及分子上的資料,都顯示出牠們和蠑螈以及青蛙的關係非常相近,也因此能夠成為兩生綱之中的一份子。牠們顯然在演化歷史當中很.....more

5047/5079

中文名:溫度與水的調節

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介:  青蛙屬於「冷血」動物(外溫動物),意思是雖然牠們會經由代謝產生一些內部的熱,但主要還是依靠環境的熱源來調節體溫。牠們體溫通常很接近周圍的環境,且視天氣的.....more

5048/5079

中文名:古文物

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介:  巴比倫的陶藝家在挖掘所需的泥土時才明白青蛙居原來居住在沼澤和泥土之中。五千年以來,許多陶藝家使用青蛙的圖像來封箋或壓印。由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所形成富含水分的.....more

5049/5079

中文名:心理學上的解釋

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介:  在有關青蛙的童話故事中,沒有比「以青蛙為王」這種角色更為人所知的了。這樣的故事有著許多變化,且早在格林兄弟的版本之前就曾經出現過。這個主題可追溯到遠古時.....more

5050/5079

中文名:螃蟹化石鑑定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化石 介:為重建生物演化、古生態,以及從事古生物地理等的比較研究,化石螃蟹的分類無法自外於現生蟹類分類體系。   對於現生蟹類的分類研究,雖然可以觀察比較的形質相對較多.....more

5051/5079

中文名:毒液是什麼?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介:  對蛇來說,毒液是演化來的特性,使獵物無法動彈,其次可用來防禦。毒液是經由特定口腔腺製造出的具高毒性之分泌物。因為這些口腔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唾腺相關,毒液可.....more

5052/5079

中文名:蛇吃什麼與如何吃?

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介:  蛇只吃動物。很多種類的蛇吃多種類食物,雖然獵物也許是某些稀少的特定動物,例如節肢動物等。其他種類(專門)只吃一種或少數幾種獵物。在一些實例中,獵物的.....more

5053/5079

中文名:攀爬

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介:  大部分的爬蟲類都有攀爬的習性,而雖然牠們大部分都是樹棲性(代表他們爬樹),但其他的都是岩棲的(居住在岩石區)。最常見的改變就是抓握或附著,利用四肢,尾巴,或者二者.....more

5054/5079

中文名:侵略性的互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介:  侵略性的互動通常發生在已達性成熟的雄體之間,且大多數種類的蜥蜴都會發生。相關的行為包含有視覺展示、擺姿態、驅趕、扭打以及在有些例子當中會有容易造成受傷的打.....more

5055/5079

簡^ 在 文獻 分類當中 的相關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