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石鮒(Paracheilognathus himategus)

台灣俗名:牛屎鯽仔、革條副鱊     

大陸名:革條田中鰟鲏

台灣石鮒( i Paracheilognathus himategus /i )台灣俗名:牛屎鯽仔、革條副鱊     大陸名:革條田中鰟鲏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魚類名錄
著作者:
學名命名者:(G?nther, 1868)
主題與關鍵字:
鯉科
描述:
型態特徵:背鰭2 , 8~9;臀鰭2 , 10~12;腹鰭1 , 6;鰓耙數10;咽頭齒5-5;側線鱗33~35。 體側扁,略呈長圓形,背部略高。頭短小,吻短而圓鈍。口小,下位,呈馬蹄形。口角處有一對鬚。 體被圓鱗。側線完全而略向下彎成弧形。背鰭起點在身體的最高處。 雌雄的體色有明顯的差異,成熟雄魚的體色較亮麗,其體側鱗片的後緣均有黑邊,體側的中央由臀鰭末端至尾鰭中央具有一黑色縱帶。側線上方的鱗片基部呈藍黑色。背鰭有兩列小黑點,其末緣呈紅色。臀鰭的末緣則為黑色帶和紅色並排,靠近基部有一列小黑斑。眼睛的上半部為紅色。在繁殖季節,雄魚的吻部前方有明顯的追星。雌魚除了體側後部的黑色縱帶外,全身均呈淺黃褐色,在繁殖期有明顯細長的產卵管。
棲所生態:初級淡水魚。為低海拔緩流、具水草底質的水域或溝渠間棲息的小型魚類,常成群活動。雜食性,主要以附著性藻類、浮游動物及水生昆蟲等為食。成熟雌魚具有很細長的產卵管,會將卵產於二枚貝內部,因而受到充分的保護,完成孵化的程序。
台灣分佈:普遍分布於全省各平原區的河川中下游以及池沼、溝渠。
世界分佈:台灣、中國 
最大體長:通常以3-5公分較常見,成魚體長可達7公分。
出版者:
陳義雄
語言:
中文;英文
關聯: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
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
福建魚類誌(朱等, 1985) 
範圍:
引用文獻:G?nther, A. 1868 (14 Mar.) Catalogue of the fishes in the British Museum. Catalogue of the Physostomi, containing the families Heteropygii, Cyprinidae, Gonorhynchidae, Hyodontidae, Osteoglossidae, Clupeidae,... [thru]... Halosauridae, in the colelction of the British Museum. Cat. Fishes v. 7: i-xx + 1-512.

授權聯絡窗口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展示組
林清哲
(08)8825001#5111
ching@nmmba.gov.tw
本頁面授權條件: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高身鏟頜魚( i Varicorhi...
高身鏟頜魚( i Varicorhi...
鯝魚( i Onych...
鯝魚( i Onych...
翹嘴紅鮊( i Cul...
翹嘴紅鮊( i Cul...
中文俗名:鯽仔(tsit-a)
中文俗名:鯽仔(tsit-a)
草魚( i Ctenopharyng...
草魚( i Ctenopharyng...
中文俗名:溪哥仔(khoe-ko)
中文俗名:溪哥仔(khoe-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