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生物
動物界
環節動物門
多毛綱
葉鬚蟲目
沙蠶科
知識單元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第二期計畫
台灣產棘皮動物及其他罕有研究無脊椎門類知識庫子計畫
知識單元
中文名:雙齒圍沙蠶
中文別名:海蜈蚣
學名:Nereis aibuhitensis
拉丁同物異名:Nereis (Neanthes) linea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f0762a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環節動物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環節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nnelida
中文門名:環節動物門
拉丁綱名:Polychaeta
中文綱名:多毛綱
拉丁目名:Phyllodocida
中文目名:葉鬚蟲目
拉丁科名:Nereididae
中文科名:沙蠶科
拉丁屬名:Nereis
中文屬名:圍沙蠶屬
拉丁種小名:aibuhitensis
描述:
簡介:雙齒圍沙蠶Nereis aibuhitensis 雙齒圍沙蠶Nereis aibuhitensis屬於環節動物門多毛綱葉鬚蟲目的沙蠶科,是一種大型的多毛類,體長可達30公分以上。牠們的身體呈翠綠色或黃綠色,背部可見其體內血紅色的背血管,口部長有發達的鉤狀顎齒,用來捕捉其他蠕蟲類為食。由於牠們在臺灣西海岸的泥灘地上的族群數量大,且體型大,耐力強,常被釣友當作釣魚的魚餌,在釣具行的售價頗高,因其翠綠的體色,而被釣友們稱之為「青蟲」,但隨著臺灣中部西海岸棲地被嚴重地破壞,族群嚴重減少。沙蠺在一般的狀態下身體細長,疣足粗壯而發達,能在底質表面迅速爬行,並鑽入底質內活動,但當牠們要進行生殖之前,體型會有劇烈的變化,身體大約在第二十幾個體節以後的體節,都變寬且變短,身體兩側的疣足也變形成適合游泳的扁平蹼狀,這種會游泳的粗短蟲體稱為「異沙蠶體」。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的夜晚大潮時,會有成群結隊的沙蠶游到水中進行交配,雌蟲與雄蟲平行共游,一起將精子及卵釋放到水中,以增加牠們繁衍後代的機率,這種集體交配的現象稱為「群婚」。本種棲息在紅樹林與蘆葦等群集的泥灘與泥沙灘,行穴居生活,雜食性,以藻類與浮游生物或小型底棲性動物為食。中文俗稱又叫作「海蜈蚣」、「海螞蟥」跟「水百腳」。 雙齒圍沙蠶普遍分布於菲律賓、馬紹爾群島與中國大陸沿海,台灣沿海則在臺灣本島西部的彰化縣大城、伸港沿海及大甲溪口沿岸有採集記錄。原本雲林麥寮沿海為本種極重要之產地,但因台塑六輕建廠而遭受毀滅性破壞。
食性:雜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環節動物學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臺灣地區西部大甲溪口沿岸
世界地理分布:菲律賓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作者不詳(年代不詳)。[中文名:雙齒圍沙蠶]。《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e/db/f4.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e/db/f4.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文件名稱:azananpo20120...
文件名稱:azananpo20120...
文件名稱:azananpo20120...
文件名稱:azananpo20120...
文件名稱:azananpo20120...
文件名稱:azananpo2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