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生物
動物界
環節動物門
多毛綱
仙蟲目
仙蟲科
知識單元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第二期計畫
台灣產棘皮動物及其他罕有研究無脊椎門類知識庫子計畫
知識單元
中文名:黃海毛蟲
中文別名:黃斑海毛蟲
英文名:Fire worm, Golden Bristle worm, Bearded Fireworm, Peacock Bristle Worm, Beautiful fireworm
學名:Chloeia flava
拉丁同物異名:Amphinome capillata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f07039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環節動物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環節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nnelida
中文門名:環節動物門
拉丁綱名:Polychaeta
中文綱名:多毛綱
拉丁目名:Amphinomida
中文目名:仙蟲目
拉丁科名:Amphinomidae
中文科名:仙蟲科
拉丁屬名:Chloeia
拉丁種小名:flava
描述:
簡介:"海毛蟲Chloeia flava黃海毛蟲Chloeia flava 分類地位上屬於仙蟲科(Amphinomidae)的一員,體型略為寬扁且狹長,體長約5~13公分,體寬約2.5~3.5公分,體節約30節,體色多樣,身體多為淡紅棕色,背部中央有一串鑲白邊的紫褐色橢圓或圓形斑紋,體側的鰓為羽狀紅褐色。本種剛毛束長,其中接近背面有一根為紫褐色之外,其他的剛毛皆為白色,內有毒腺,剛毛接觸皮膚後,會刺入並注入毒液,造成刺痛。黃海毛蟲隱匿在潮間帶至100公尺深的泥質砂或軟泥質底的海底石頭下方,屬於底棲性動物,偶爾會到沙面覓食或於夜間在海面上游泳,以浮游生物與碎屑為食,中文別名為「黃斑海毛蟲」,英文名為「Fire worm」、「Golden Bristle worm」、「Bearded Fireworm」、「Peacock Bristle Worm」與「Beautiful fireworm」,屬於不常見種。 黃海毛蟲分布在日本本州中部以南至臺灣,以及印度-西太平洋等地的溫暖海域一帶。臺灣地區則在南部與東北部海域有本種的採集記錄。"
食性:懸浮性有機物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環節動物學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臺灣地區則在南部與東北部海域
世界地理分布:日本本州中部以南至臺灣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作者不詳(年代不詳)。[中文名:黃海毛蟲]。《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e/db/f1.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e/db/f1.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中文名:梯斑海毛蟲
中文名:扁猶帝蟲
中文名:梯斑海毛蟲
中文名:扁猶帝蟲
中文名:黃海毛蟲(002433-00...
中文名:黃海毛蟲(002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