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臺灣四背脊節蜱

學名:Tetrameracarus taiwanensis Huang, 2001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032534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節蜱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節蜱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Arachnida
中文綱名:蛛形綱
拉丁亞綱名:Acarina
中文亞綱名:蟎蜱亞綱
拉丁目名:Actinedida
中文目名:輻璊目
拉丁亞目名:Prostigmata
中文亞目名:前氣門亞目
拉丁總科名:Eriophyoidea
中文總科名:癭蟎總科
拉丁科名:Eriophyidae
中文科名:節蜱科
拉丁亞科名:Eriophyinae
中文亞科名:蠕節蜱亞科
拉丁族名:Eriophyini
拉丁屬名:Tetrameracarus
拉丁種小名:taiwanensis
描述:
種命名者:Huang, K. W.
簡介:" Tetrameracarus taiwanensis雌蟲體呈紡錘狀,長206μm,硬皮板長35μm、寬42μm。前葉存在,硬皮板花紋具許多顆粒,前方具一半圓形的線,中線、臨中線及亞中線完整,近平行;背毛瘤位於硬皮板後方邊緣處,背毛向上且向側方,長13μm。足部節正常,前跗節毛位於基部1/3處,長7μm,第一基節毛長5μm,Ct1-Ct1相距7μm,第二節毛長11μm,Ct2-Ct2相距10μm,第三節毛長24μm,Ct3-Ct3相距23μm;爪末端呈鏟狀;羽爪單形,具8裂。寄主物為豆科(Fabaceae)的台灣葛藤Pueraria lobata montana (Lour.) van der Maesen;遊走於寄主植物表面,並無造成明顯危害。"
食性:植食性
體型:紡錘狀﹝Spindleform﹞
背剛毛:向上且向外﹝Directed upward and outer﹞
腿節:正常﹝Normal﹞
羽爪:分裂﹝Divided﹞
胴體部:背部拱起﹝Dorsum arched﹞
腹部剛毛:附毛缺乏﹝Accessory seta absent﹞
性蓋:具顆粒﹝With granules﹞
寄主植物:台灣葛藤Pueraria lobata montana (Lour.) van der Maesen
與寄主關係:游盪﹝Vagrant﹞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節蜱動物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2001
關聯:
學名原始發表文獻:Bull. Natl. Mus. Nat. Sci. 2001. 14: 19.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