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三刺鱟

中文別名:馬蹄蟹

學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f0f90d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節肢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Xiphosura
中文綱名:劍尾綱
拉丁目名:Xiphosurida
中文目名:劍尾目
拉丁科名:Limulidae
中文科名:鱟科
拉丁屬名:Tachypleus
中文屬名:東方鱟屬
描述:
種命名者:Leach
簡介:"三刺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鱟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大型節肢動物,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約3億6千萬至4億年前),絕大多數的種類繁盛於寒武紀與奧陶紀,到古生代末期逐漸消失。因為牠們的基本構造極為原始,與數億年前的祖先極為相似,因此與鸚鵡螺一樣有著「活化石」的稱號。目前劍尾綱的現生種類僅餘1目1科3屬4種,美洲鱟Limulus polyphemus分佈於美洲大西洋沿岸,另外三種則分佈於東亞至東南亞一帶,其中三刺鱟Tachypleus tridentatus分佈於日本、韓國至中國長江以南沿海。南方鱟(巨鱟)Tachypleus gigas分佈於泰國、馬來半島和馬來群島沿岸至印度孟加拉灣。圓尾鱟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則分佈於東南亞沿海至印度孟加拉灣。   臺灣附近海域出現的鱟為三刺鱟,其身體最前方為盾形的頭胸部,後半段為分節的腹部,最後方則為細長的劍尾。頭胸部具有一對複眼,位於左右兩側稜脊中段的外側基部,另有一對單眼,位於中央稜脊前端兩側。頭胸部腹面有6對附肢,第一對為螯肢,末端為鉗狀,後5對為步足,前面4對步足末端為鉗狀,最後一對步足末端特化可用來挖掘及清除附著物。腹部的腹面也有6對附肢,第一對左右癒合成板狀,具有生殖孔,稱為「生殖厴」,其餘5對附肢幼年時用於游泳,成體則變成「書鰓」,用於呼吸。   三刺鱟的成長緩慢,需經過16次蛻皮,9至12年的時間才能達到成熟,估計壽命約25年左右。鱟為雌雄異體,雌鱟體型較大,頭胸甲前端呈完整的圓弧形,雄鱟體型較小,頭胸甲前端有兩個明顯的凹口,且第二步足末端變形為鉤狀,用來抱住雌鱟。交配時常會群集出現在潮間帶,交配後將卵產於潮間帶的泥沙中等待孵化。幼鱟在剛孵化的一齡期,尚未長出劍尾,形狀極似其化石上的近親「三葉蟲」。由於常雌雄成對出現,因此被漁民稱為「夫妻魚」。   三刺鱟分佈於中國大陸、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越南及香港。臺灣附近海域以金門最為常見,在浯江溪口潮間帶經常可見幼鱟在泥沙底質上推出一道道的痕跡,臺灣西部嘉義沿海及澎湖則偶而可見其出現在潮間帶泥灘地。"
食性:不詳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節肢動物學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金門
世界地理分布:中國大陸
分布深度:0~1m 潮間帶及潮池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