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緣邊駝金龜

中文別名:齒鍬形蟲

學名:Phaeochrous emarginatus emarginatus Laporte de Castelnau, 1840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f55d51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昆蟲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Insecta
中文綱名:昆蟲綱
拉丁目名:Coleoptera
中文目名:鞘翅目
拉丁總科名:Scarabaeoidea
中文總科名:金龜子總科
拉丁科名:Hybosoridae
中文科名:駝金龜科
拉丁屬名:Phaeochrous
拉丁種小名:emarginatus
拉丁亞種名:emarginatus
描述:
種命名者:Laporte de Castelnau
簡介:"動物昆蟲鞘翅目駝金龜科Hybosoridae緣邊駝金龜Phaeochrous emarginatus emarginatus Phaeochrous emarginatus emarginatus Laporte de Castelnau, 1840 緣邊駝金龜 駝金龜科(Hybosoridae)是鞘翅目的一個小科,全世界已知種類有30餘屬約230種。他們過去曾被視為是金龜科的一個亞科或族,但是因為幼蟲的足具有摩擦發聲器,而成蟲觸角為10節(金龜子科多為9節),且末三節膨大成球桿部的第一節具有一個凹槽,可以容納後兩節,這些都是金龜子沒有的特徵,使得這個類群從金龜科被獨立出來。本科的生態研究不多,成蟲夜行性,以腐敗初期的屍體為食,幼蟲食性不明。 臺灣有2屬2種駝金龜的記錄,分別是本種與臺灣駝金龜(Phaeochroops taiwanus Nomura),後者翅鞘上有4–5條上面長有長毛的縱走隆起,本種的翅鞘則無此特徵。體長9–13mm,體色全體黑褐色或翅鞘暗紅褐色,翅鞘帶有微弱金屬光澤,各翅鞘具有10多條點刻列。森林性昆蟲,入夜之後成蟲從地表藏身處現身,開始活動,雄蟲較活躍,雌蟲則動作較遲緩;成蟲會出現在脊椎動物屍體上,有時可看到聚集在一起取食。夜間有趨光性。 本種廣泛分佈在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澳洲等地,各地形態略有分化而被分成數個亞種,臺灣的族群目前被歸為原名亞種,分佈在低海拔山區,特別是南部和東南部山區較常見,離島的綠島和蘭嶼也有很多數量。"
食性:腐食
成蟲體型概分:中小型﹝1cm~5cm﹞
口器特徵:咀嚼式﹝Madibulate or Chewing type﹞
翅之數量:二對翅
翅之質地:翅鞘﹝Elytra﹞
足部特色:其他或一般
變態 (Metamorphosis):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生態:皆陸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昆蟲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840
範圍:
世界地理分布:中華民國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