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相似虎斑微樹皮蟲

學名:Elacatis similis (Borchmann, 1916)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f48b3a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昆蟲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Insecta
中文綱名:昆蟲綱
拉丁目名:Coleoptera
中文目名:鞘翅目
拉丁科名:Salpingidae
中文科名:微樹皮蟲科
拉丁亞科名:Othniinae
中文亞科名:虎斑微樹皮蟲亞科
拉丁屬名:Elacatis
拉丁種小名:similis
描述:
種命名者:Borchmann
簡介:"動物昆蟲鞘翅目微樹皮蟲科虎斑微樹皮蟲亞科相似虎斑微樹皮蟲Elacatis similis (Borchmann, 1916) Elacatis similis (Borchmann, 1916) 相似虎斑微樹皮蟲 在目前的分類體系下,細樹皮蟲科(Salpingidae)納入了過去的幾個小科,如方胸甲科(Elacatidae)與錐頸樹甲科(Inopeplidae),全世界已知種類有45屬約300種。小型甲蟲,成蟲體長一般小於1cm,體型扁平而兩側約略平行或後方較寬,體色以褐色或黃褐色為主。頭部外露於前胸背板,眼睛突出於頭部兩側;觸角長度約與前胸背板寬度相當或更長,有10–11節,呈絲狀(長觸角者)或末端1–4節膨大為連結鬆散的球桿狀;前胸背板為前寬後窄的倒梯形或是中央稍寬的五角形,表面密佈點刻;翅鞘完整覆蓋腹部或腹部末端稍微外露,或僅達腹部一半,點刻列淺或無;跗節型式多半為5-5-4(前、中足5節跗節,後足4節跗節),無葉狀墊。本科生態所知不多,成蟲多半出現在枯倒木的環境,可能是取食腐敗的植物碎屑或是其間的真菌,部份種類則棲息在潮間帶,以藻類為食,還有一些類群則被記錄出現於蟻巢。 微樹皮蟲科在臺灣有3屬7種紀錄。虎斑微樹皮蟲屬(Elacatis)因為翅鞘為黃底搭配不規則黑色波紋,類似虎斑而得此中名,也可藉此特徵和其他的微樹皮蟲區辨。本屬在臺灣有4種的紀錄,其中三種(E. formosanus, E. similis, E. rugicollis)由F. Borchmann命名,另一種(E. atrithorax)為M. Pic所命名。他們的外觀都很類似而斑紋略有不同。館藏之本種標本乃依據Borchmannm(1916)所提供的檢索表鑑定。本種體長4.5–5.5mm,頭部約與前胸等寬,前胸側緣各有4個小角,後緣角鈍圓,翅鞘上的虎斑較淺。成蟲多半在枯倒木上活動。 臺灣特有種。臺灣分布於中南部低海拔地區。Borchmann根據紹達(Hans Sauter)1910–1912年在大林(Taihorin)、臺南(Tainan)、鳳山(Hoozan)、港口(Kankau)等地採得的標本描述本種。成蟲出現期頗長,五到九月都有紀錄。"
食性:植食
成蟲體型概分:小型﹝5mm~1cm﹞
翅之數量:二對翅
翅之質地:翅鞘﹝Elytra﹞
變態 (Metamorphosis):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昆蟲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916
範圍:
世界地理分布:中華民國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