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蓬萊雌光螢

學名:Rhagophthalmus formosanus Kawashima and Sugaya, 2003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f48afa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昆蟲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Insecta
中文綱名:昆蟲綱
拉丁目名:Coleoptera
中文目名:鞘翅目
拉丁科名:Rhagophthalmidae
中文科名:雌光螢科
拉丁屬名:Rhagophthalmus
拉丁種小名:formosanus
描述:
種命名者:Kawashima and Sugaya
簡介:"動物昆蟲鞘翅目雌光螢科蓬萊雌光螢Rhagophthalmus formosanus Kawashima and Sugaya, 2003 Rhagophthalmus formosanus Kawashima and Sugaya, 2003 蓬萊雌光螢 雌光螢科(Rhagophthalmidae)是是鞘翅目的一個小科,全世界已知有10餘屬約60種,只分佈在古北區的東亞和東方區各地,熱帶地區具有較高的多樣性。他們的雌蟲是典型的幼蟲型,長得像蛆蟲,渾身乳白或乳黃色,沒卣翅鞘也無後翅,但是在腹部末端腹面有一個明顯的發光節,能發出明亮的持續光,吸引雄蟲前來交配;產卵後會改變發光模式,從身體兩側和背上發出三排小點光。雄蟲身上沒有明顯的發光器,但是也能從身體側面和背面發出三排微弱的光點,平常則不見其發光。所以本科中文名稱為雌光螢。 臺灣的雌光螢科目前有3種的紀錄,都屬於雌光螢屬(Rhagophthalmus),但是確實的種類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而蓬萊雌光螢是當中分類比較沒有疑問的物種。雄蟲體長6–8cm,頭部外露於前胸背板,大部分被複眼佔據,複眼後緣有很深的凹陷,使得複眼背面形如一個逗點;觸角有12節。與臺灣其他種類相較,本種身型較為細長,翅鞘的長寬比較大,而雌蟲體型則較其他種類為小。 臺灣特有種,分佈在中部和中南部900~2300公尺左右的山區。成蟲3~4月出現,夜間可見到發光中的雌性個體。"
成蟲體型概分:中型﹝5cm~10cm﹞
翅之數量:二對翅
翅之質地:翅鞘﹝Elytra﹞
變態 (Metamorphosis):完全變態﹝Holometabolous﹞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昆蟲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2003
範圍:
世界地理分布:中華民國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