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的趨同演化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a67538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脊椎動物化石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地質-化石類
分類:脊椎動物化石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亞門名:Vertebrata
描述:
簡介:陸生的脊椎動物要能夠完全地重新適應水中的生活,還是必須面對一連串共同的限制與條件,也因此不同類群的脊椎動物在為求適應生存之下,在外型的改變就會有些許相似之處。簡而言之,外型上就會跟悠游在水中的魚類,多多少少有些相像。
相對於生活在陸域環境中,水域環境裡水的密度遠比空氣高的多,所以直接明顯地影響動物身體的外型與骨骼的軸線。所有能夠在水中快速游行的脊椎動物都有非常明顯且相似的流線軀體外型,例如鯊魚、魚龍、與海豚。從外型輪廓來看,頭部與軀體幾乎連成一線,因為如果脖子的部位明顯,使得頭部與軀體的接續不夠流暢,必然地會造成在水中滑行時較高的阻力。除了流線型的軀體之外,它們的四肢發展成指間有蹼的槳狀鰭足,作用在游泳時的划水、平衡身體與掌舵。比較特別的是則是鯨豚,它們的前肢變成了槳狀,後肢卻完全地退化,尾巴變成寬闊的尾鰭。
由於海水提供了相當大的浮力,所以生活在水域環境的脊椎動物並不像棲息在陸域環境般需要較大的力量來支撐垂直重力,肋骨、胸骨與肢骨都變的纖細,所以不足以在陸地上支撐全身的重量。然而,水生脊椎動物的脊椎骨椎體相對地都比較粗狀,而且能夠靈活而有力地彎曲扭動,如此一來,就能夠藉由身體的擺動,產生向前波動的推進力量。不論是鯊魚、魚龍或鯨豚,脊椎骨的型態與功能都是相似的,而這也正是為適應水域生活趨同演化的結果。
鯨豚主要的游動力量是藉由軀體與尾部的上下擺動,主要是仰賴來自腰椎的擺動力量,所以鯨豚的腰椎特別發達,最多可達21節椎體所組合而成,遠比陸生哺乳動物的大約4-7節椎體要來的多。尾椎對於鯨豚動物在水域中的游動亦非常重要,尾椎下方的人字骨,提供尾部肌肉擺動的支撐力量,使得鯨豚的尾部仍有強大的擺動力量,讓鯨豚在水中快速游行。
鯨豚屬於哺乳動物,俗稱鯨魚但卻不是魚類;魚龍是活躍在中生代海洋中的霸主,屬於爬行類動物,鯨魚與魚龍都不是魚,但它們卻都是為了適應海洋的生活環境,趨同演化的結果,使得外型輪廓與四肢骨骼演變的就像魚一樣,也難怪我們會用”魚”字稱之。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脊椎動物化石學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