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的週而復始發育模式

鹿角的週而復始發育模式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ab9782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脊椎動物化石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地質-化石類
分類:脊椎動物化石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亞門名:Vertebrata
描述:
簡介:鹿角是鹿科動物特有的結構,也可說是特有的標誌。大多數的鹿科動物僅有雄性才長角。對於雄鹿來說,角是牠在同性間為了交配而互相競爭的重要表現特徵。雖然頂著龐大的頭飾是一大負擔,它必須攝取大量的食物才能滿足角的生長所需,而且也不利躲避補食者的追逐。然而,大而複雜的角顯然較易獲得雌鹿的青睞。因此,大而複雜的鹿角對雄鹿而言雖然在生存上並非是一項完美特徵,然而卻令牠佔盡優勢,因為“它”可以為雄鹿博得更多的交配機會,使得這樣的特徵一代一代地繁衍傳遞下去。
鹿角的形成是因為在鹿的額骨上有特殊的骨質生長區,稱為角柄,這可說是鹿角生長的基礎部位。角柄上形成了平台狀角盤,從角盤上再長出鹿角。鹿角在生長時,角的表面包裹著具有茸毛的皮膚,皮膚的功用乃在於保護正處於生長期中軟骨階段的鹿角,其內含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末稍,此時的鹿角就是稱為鹿茸。
鹿角不斷地進行生長和骨化,到了一定的階段後,通向鹿茸的血液就會在角柄和角盤交會處逐漸中斷,鹿角外的皮膚也逐漸萎縮、乾燥、磨損、脫落,而後形成完全磨光的骨質角。隨後角柄與角盤分離,鹿角也就連同角盤一起脫落了。角盤脫落後,角柄外圍的皮膚會逐漸癒合,中間骨質傷口處就是下一回鹿角重新長起的生長點。
許多研究資料顯示,鹿角的生長與脫落是受血液中雄性激素所調控,而雄性激素的分泌變化則是受日照長度所影響,因此,鹿角的生長與脫落呈現了週期性的季節變化。大多數生活在溫帶的鹿科動物,其鹿角在春季開始生長,到了夏季逐漸長成,進入秋季後完全骨化,脫盡茸皮,而同時也進入了發情交配的季節,整個冬季,幾乎保持完整的硬角,直到次年初春脫落,而完成了一次週期性的生長與脫落。
一般而言,鹿角的生長與脫落呈週期性之外,角的型態會一年比一年複雜,一次比一次粗壯。當一隻雄鹿的各項生活狀態達到頂峰的階段時,也就是其鹿角長到最為雄偉的時候。一旦雄鹿逐漸老化而雄風不再,鹿角也就開始變小,角叉也逐漸變少。儘管如此,鹿角的生長與脫落,依舊是週而復始,年復一年。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脊椎動物化石學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