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生長與發育

馬齒生長與發育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ab9715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脊椎動物化石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地質-化石類
分類:脊椎動物化石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亞門名:Vertebrata
描述:
簡介:馬屬於奇蹄目,為食草動物,牠的牙齒基本齒式為3、1、3、3,意指在每一側(左側或右側)以及每一面(上面或下面)各有三顆門齒、一顆犬齒、三顆前臼齒與三顆臼齒。所以在馬的口腔內,總共有40顆牙齒。剛出生的小馬是沒有牙齒的,約在出生10天之後,中間的門齒開始長出,到了6至9個月時,小馬的口中就有一套完整的乳齒,包括門齒、犬齒與前臼齒。隨後乳齒逐漸脫落而被恆齒替換取代,臼齒也同時接續地長出,到了5-6歲時馬的口中已經全然是恆齒了,而在此同時,馬的身體發育與生理機能也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此外馬的牙齒特徵為門齒較長、犬齒退化、前臼齒臼齒化(指前臼齒的型態功能與臼齒相似)、前臼齒與臼齒咀嚼面發展成複雜的脊稜狀,以增加研磨咀嚼的功能。此外馬具有典型的高冠齒特徵,即指齒冠的長度大於齒根,這意味著馬使用牙齒的年限較長。馬的牙齒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加長,一直到了中年後(約10歲)才停止生長。由於馬為高冠齒,馬只要一張開嘴巴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整齊排列的門齒與臼齒,人們也可以容易地觀察到馬的牙齒隨著年齡逐漸增長的現象,也難怪會發展出成語「馬齒徒增」。
牙齒是哺乳動物最易保存而形成化石的部位,也是探索演化的重要線索。從馬牙齒化石的研究,帶給我們許多馬在演化歷程中型態的變異與環境適應的重要訊息。從5000多萬年前始新世的始馬,經歷了漸新世的漸新馬、中新世的草原馬、上新世的上新馬,到今日全新世的現代馬,馬的臼齒咀嚼面由許多瘤狀突起的花紋所組成,發展成複雜的摺皺磨蝕面;反映了馬的食性由以鮮嫩的枝葉為食,到尋覓乾燥粗糙的雜草,複雜的摺皺磨蝕面上有發達的琺瑯質,能夠有效地咀嚼乾草。此外,馬的肢骨從多趾、三趾演變到今日的單趾,也反映了棲息的環境從當時的森林裡,到今日適應在草原上飛奔。事實上,還有更多的化石等待我們去發掘,更多的演化真相等待我們去探索。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脊椎動物化石學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