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演化

馬的演化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ab8d90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脊椎動物化石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地質-化石類
分類:脊椎動物化石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亞門名:Vertebrata
描述:
簡介:幾乎在所有生物學論及演化的教科書中,都可見到以馬為例證來說明「柯普法則」:馬的演化呈現直線型體型逐漸增大的趨勢,從5000多萬年前使新世的始馬(Hyracotherium)開始發展,體型僅有像狐狸般大小,四肢細長、前肢四趾著地、後肢三趾著地,臼齒的咀嚼面由許多瘤狀突起的花紋所組成,生活在氣候溫濕的森林裡,以鮮嫩的草或樹葉為食。隨著年代的進展,經歷了漸新世的漸新馬(Mesohippus)、中新世的草原古馬(Merychippus)、上新世的上新馬(Pliohippus)到進入更新世與全新世的現代馬(Equus)。除了體型逐步增大之外,前肢與後肢由多趾經由三趾到現代馬的單趾,臼齒由低冠演進成高冠(牙齒長出齒槽的部份若大於齒根,稱為高冠齒,意味著牙齒使用的年限較長。反之則稱為低冠齒),臼齒的咀嚼面也逐漸呈現複雜的摺皺,成為適應在草原上飛奔、吃草的現代馬,現生的馬、斑馬、驢皆屬於此類。
的確,在「柯普法則」的影響之下,很多科學家都同意體型大的生物總是佔有關鍵性的演化優勢:體型大能吸引異性、自衛能力強、環境的適應力較佳、佔有較大的棲息範圍與享受較充裕的食物來源。於是,體型大的生物能夠在基因遺傳中獲得更好的存活機會,最後促成在種系內體重持續增加的趨勢。然而,這卻並非是馬的演化全貌與真相。
隨著化石陸續地被發掘與研究,更多的證據顯示事實上,馬的演化歷程中,在大部分的時期體型是朝向多樣化發展,只是到了最後階段,當別的體型都相繼滅絕時,體型較大的種系才留存下來。體型較大的馬恰好就是這倖存下來的產物,如果將起初小體型的始馬和大體型的現代馬連成一線,所得到的結果當然就是一個馬由小到大的直線演化趨勢,但是真正的馬的演化發展模式卻是更為複雜。除了漸新馬、草原古馬、上新馬之外,馬的演化舞台上還曾出現過許許多多的馬,但是始終被我們給忽略遺忘。這或許正如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古爾德所說,「我們總是只專注在於兩極的事物,因為它們總是吸引著我們,使我們看不到變化中的整體原貌」。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脊椎動物化石學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