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澎湖海溝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7cdb46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脊椎動物化石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地質-化石類
分類:脊椎動物化石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亞門名:Vertebrata
描述:
簡介:“澎湖海溝”位於澎湖群島與台灣本島之間,其海底表面呈現北狹南寬的隆起、峽谷及河流侵蝕低槽,此海域水深一般在70-80公尺,最深處可達200公尺。過去二、三十年來,漁民在此區域進行底拖作業時,經常撈起大型的脊椎動物化石,雖然漁民撈獲化石的具體地點不詳,但其範圍大致是在東經119°40’--120°50’及北緯22°40’--23°40’之間。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近十年來,陸陸續續地蒐集了上千件的澎湖海溝脊椎動物化石,除了復原與展示工作已階段性完成之外,目前刻正進行“澎湖動物群”一系列的分類鑑定與演化親緣關係之研究工作。事實上,大多數重要、珍貴的澎湖海溝脊椎動物化石,是由民間蒐藏家所珍藏擁有,也由於這幾位蒐藏家的用心和努力,台灣才保有這些重要的本土生物遺跡與證據,亦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資產。
經過了初步的鑑定分析,目前已知“澎湖動物群”成員有十幾個種類,包括食肉類的虎、貉、棕熊、最後鬣狗;偶蹄類的德氏水牛、楊氏水牛、梅花鹿、四不像鹿、野豬;奇蹄類的野馬;長鼻類的古菱齒象;鯨類則有短肢領航鯨。其中,又以古菱齒象和水牛的標本數量最為龐大,最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就是以上述兩個種類為材料,完成了澎湖諾氏古菱齒象與德氏水牛之復原與裝架工作。另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哺乳動物及龜鱉類化石被發現而待進一步鑑定;而許多分類分析的研究,例如古菱齒象的種屬歸類、德氏水牛與楊氏水牛的鑑定依據等,都還極具爭議性,也有待更多的標本檢視及投入更多的研究心力。
“澎湖動物群”在年代鑑定上,距今約1萬年至4萬年,在地質年代上屬於更新世晚期。而這樣一個動物群組合,相較於台灣南部年代較早的“左鎮動物群”(更新世中期,距今約1百萬年),並沒有先後承續的關係;與同時代也同緯度的華南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相比,也不盡相同。然而,卻與大陸華北江淮地區的動物群,有相似的動物群組合。這是否說明台灣“澎湖動物群”由華北地區遷徙而來?兩者之間有任何演化親緣關係?是否由於冰河時期,陸橋的形成、古氣候、古生態的改變,造成動物的大遷徙?這些珍貴的澎湖海溝脊椎動物化石,正提供了豐富的線索,有待古生物學家前去抽絲剝繭。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脊椎動物化石學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