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質年代概論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7cdb43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脊椎動物化石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地質-化石類
分類:脊椎動物化石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Chordata
中文門名:脊索動物門
拉丁亞門名:Vertebrata
描述:
簡介:台灣目前有三個主要的哺乳動物化石採集地,台南菜寮溪流域、澎湖水道和恆春四溝地區。台南縣菜寮溪流域一帶從日治時期就開始有哺乳動物化石的採集記錄,進而開啟了近代台灣研究哺乳動物化石的歷史。
菜寮溪流域的地層屬於更新世頭嵙山系中的崎頂層,厚度約兩千公尺的砂、粉砂互層的濱海相沈積,由下而上可分為古亭坑層、二重溪層和六雙層。哺乳動物化石主要產於二重溪層,然而大多數的哺乳動物化石都採集於河床,很少直接從地層露頭中採集,所以對於化石的確切年代很難有更進一步的探討,一般來講,學者們都認同菜寮溪流域的哺乳動物化石是一個年代跨度較大的古動物群。從哺乳動物化石的特徵與中國大陸、日本比對,時間大約可追溯到兩百萬年前的更新世早期,並且一路延伸到新石器時代的二~三萬年前。謝英宗等人(1999)分析早中國犀的化石產狀和古環境研究,其產出層位為二重溪層,年代為九十萬年前到四十五萬年前的更新世中期。目前多數的古生物學家大致都認同菜寮溪主要的哺乳動物群年代為更新世中期,但對於不同類群的哺乳動物還須更進一步的進行形態、特徵分析去了解其演化情形。
澎湖水道是位於台灣本島和澎湖群島之間的海底,其海底表面呈現北狹南寬的隆起、峽谷及河流侵蝕低槽,此海域水深平均約七十到八十公尺。過去二、三十年,漁民進行底拖作業時,經常有大型的脊椎動物化石,但由於哺乳動物化石是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所以沒有地層的資料,對於此動物群生存的年代一直尚未完全了解。除了利用哺乳動物化石形態和鄰近地區的比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也曾將水牛下顎骨和四不像鹿角等送往北京大學考古系年代測定實驗室,初步測出的年代大約為兩萬六千年前到一萬一千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澎湖動物群的組合,相較於菜寮溪更新世中期的動物群,並沒有承先啟後的關係;與同樣是更新世晚期的華南大貓熊—劍齒象動物群相比,也不盡相同;但是,和大陸華北江淮地區的動物群卻有較相似的組合。這樣的哺乳動物群組合比較說明了什麼?澎湖海溝的哺乳動物化石提供了豐富的線索讓我們可以抽絲剝繭去了解這演化的謎團。
恆春半島大部分地區皆以泥質岩層為主,會因岩相迅速變化而不易追蹤,軟性岩層容易受到褶皺變形,再加上地層中同沈積時變形的構造,使得野外對岩層的追蹤與辨識不易,因此造成看法不一而有許多不同地層劃分系統和命名。就哺乳動物化石而言,採集地點大部分有頂頭溝、頭溝、三溝、四溝等,但是主要都是從河床上採集,很少直接從地層露頭中發現,所以對於哺乳動物確切的年代也還沒完全了解。先前的研究認為這些哺乳動物化石可能位於四溝層,但就四溝層的年代來說,曾被認為是上新世、更新世早期或更新世晚期,這和先前提到的命名不統一有很大的關係,就地層年代而言,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並且統一其層位名。另一方面,我們仍可利用哺乳動物化石的形態特徵和鄰近地區相比,去推估其可能的生存年代。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脊椎動物化石學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