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生蟹類的分類研究,雖然可以觀察比較的形質相對較多,但直至最近數十餘年間,蟹類的分類仍是著重於背甲與口框(bucca frame)特徵的觀察與描述(Chan et al., 2009);其間,也有學者根據生殖孔(gonopore)的位置,來探討較高位階的分類,另有些學者則依據幼生形態與發育、或者藉助分子生物學等的研究結果來探討;但也有學者主張必須整體考量,包括成蟹與幼生的形態、分子生物、古生物學、甚至生態、行為與生理等所有可資利用的訊息(Ng et al., 2008)。不過,很顯然地,除了極少特例之外,絕大部分的化石蟹類,僅能依據可觀察到的外部形態特徵來做分類依據;對於年代較近的化石,與大量現生近似種標本的相互比較研究(圖十五),是與現生蟹類分類體系銜接的最佳辦法了。
根據最近的回顧與統計(Ng et al., 2008),自1960年代以降,是蟹類系統分類最為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尤其是在在西元1991至2000年的10年間,就有810個新種發表,這是自林奈氏對螃蟹的最初分類以來,分類成就達到最高峰的時期;與此同時,大量的蟹類新屬被提出,並且也對許多屬與科進行細分與歸屬整理。發展至今,蟹類的分類體系已然面貌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