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辨認隕石坑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f4d1be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地質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何恭算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地質
描述:
簡介:【辨認隕石坑】       隕石坑的形狀大部分為圓形,少數為橢圓形。坑口直徑可大可小,大者數十公里甚至百公里以上。坑口的深度與坑洞半徑成正比,而且經常在中心或偏離中心處出現坑內有坑的現象,也有一些中心會出現小山般的景象。    地表受到隕石超高速撞擊往往會發生變質作用而形成一些特殊物質,因此,在隕石坑周圍有大大小小的角礫和粉碎物,除了隕石碎片外,往往內含高溫與強烈爆炸的證據。例如:在石英及長石顆粒內出現片狀構造(planar features, shock lamellae);岩石呈破裂錐(shatter cones)外形,且錐體上有放射狀裂紋;地表物質熔化且快速冷凝形成玻璃物質(即似曜岩類),有的物質呈現部分熔化狀態;經常出現柯矽石(coesite)和重矽石(stishovite)等高壓礦物和斜鋯石(baddeleyite)之類的高溫礦物(>1600℃)。    美國亞利桑納州巴林杰隕石坑(Barringer Meteor Crater)位於西經111° 01’、北緯35° 02’,是目前廣泛被確認地表上由隕石撞擊所形成的地質構造,也是現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隕石坑之一(圖十八)。巴林杰隕石坑得名于美國採礦工程師巴林杰,他是在1903年提出這個方圓4100英尺、深度為570英尺的坑洞,並非前人認為的火山口,而是大約5萬年前撞擊地球而形成的隕石坑。過去科學家估計,撞擊地面的速度為每秒鐘15公里到20公里,但是令科學家長期不能解釋的是,在這樣高速的撞擊下,隕石坑周圍本應該出現熔化了的岩石痕跡,但卻一直找不到證據而成為一個謎。    在2005年3月1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傑伊•梅洛詩教授和英國倫敦帝國大學的加雷思•科林斯使用數學模型對巴林杰隕石坑形成過程進行推演,並解開了困擾科學家多年的亞利桑那州巴林傑隕石坑形成之謎。他們認為首先是一顆30萬噸重、直徑40公尺的隕石進入地球大氣層,在14公里高度,該岩石的一半粉碎為碎片,而另一半仍保持完整。當到達上空5公里高度時,原先的碎片形成了一個直徑為200公尺的碎片雲,形狀如同一塊大烙餅。而沒有粉碎的那一半以大約每秒鐘12公里的速度墜入地面,發生了威力相當於2.5噸黃色炸藥的大爆炸,形成了隕石坑。傑伊•梅洛詩二人的重要結果就是這個每秒鐘12公里的碰撞速度,這一速度固然不小,但卻不足以導致地表岩石熔化,因此,人們在巴林杰隕石坑周圍很難發現岩石熔化的痕跡。
【參考文獻】
  1. Norton, O.R. (2002) 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Meteorit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54 pp.  2. H. J. Melosh and G. S. Collins(2005)Planetary science: Meteor Crater formed by low- velocity impact. Nature, v. 434, p. 157.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礦物與隕石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似耀岩類全球四大散布區
中文名:隕石分類
中文名:隕石的礦物組成
中文名:地球歷史上幾次重要撞擊事件
中文名:什麼是隕石?
中文名:嘉明湖—台灣的隕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