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臺灣寺廟中的關公造形之探討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涂大為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神鬼傳說
中文關鍵詞:臺灣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中文關鍵詞:寺廟
中文關鍵詞:關公
中文關鍵詞:造形
外文關鍵詞:Taiwan
外文關鍵詞:Taiwanese
外文關鍵詞:Temples
外文關鍵詞:Kuan-Kung
外文關鍵詞:Plastics
描述:
頁碼:351
中文摘要:關公為三國時代蜀漢名將,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o長久以來,中國社會各階層對於關公皆尊崇有加,而儒釋道三教亦爭相崇祀關公,使其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性的神明,今世界上凡華人所到之處,多有關公信仰之存在,可謂 源遠流長而無遠弗屆,在臺灣,關公亦為歷年來最受民間歡迎的十大主神之一o而臺灣寺廟中形形色色的關公像,究竟以何種造形呈現?其造形具有何種涵意?又以何種形式出現在寺廟建築之中?其形象之原型及原始出處又為 何?以上問題,皆有加以探究之價值o 本文之內容,係以田野調查訪問所得,佐以文獻資料,加以研究撰寫而成o在架構上,分為五章:第一章敘述本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圍,限制,方法與內容o第二章闡述關公信仰之源流,說明其信仰,實為歷代帝王之崇祀加封,佛道二教之附會,小說戲曲之渲染,民間之崇拜等各種因素互為交融推動而成o第三章則依訪查所得之資料,將臺灣的寺廟分為儒釋道(含民間信仰)三個部份,並探討其宗教或信仰中的關公造形,除分析歸納其造形特色外,並就文獻資料來追溯關公形象之原型o第四章探討與寺廟藝術相關的關公像之製作o第五章則綜合以上研究所得,作出結論o 研究結果發現,臺灣寺廟中的關公像,以神像而言,可大致分為坐像,立像或騎馬像三類o若配合其神格與冠服,則又有穿戴旒冕,帝袍,手持笏板的"關聖帝君"或"玉皇大帝";戴頭巾,穿文袍的"文衡聖帝"("五文昌"之一);以及戴頭巾,飾盔帶,著袒臂缺胯戰袍的"關聖帝君"或"伽藍護法"等各種造形,然寺廟中的關公造形,不見得與其宗教信仰性質相符o此外,寺廟裝飾藝術中的關公像,則常作頭戴軟巾,騎馬,提刀等武將打扮,且多出現在群像之武打場面中o 寺廟中常見的關公像,多具有丹鳳眼,五綹長髯,紅臉,青巾,綠袍等造形特徵,並配合"春秋"書冊,青龍偃月刀等配件,若再加上關平,周倉,赤兔馬,馬伕等人馬,則成為一組完整的關公形像o追溯關公形像之原型,史書對其著墨極少,反多得力於中國歷來小說與戲曲之塑造,特別是元代雜劇,可說是創造關公形象之重要源頭o而"三國演義"一書,對關公種種忠義事蹟及形貌每多刻意描寫,此小說一風行,遂使關公形象深入人心,成為民間認知關公造形的主要來源o 匠師對關公像之製作,多保留"丹鳳眼","五綹長髯"等若干主要特徵,以作為辨認關公形象之重要依據,而對於次要特徵或細節,則可能受到匠師之間的師徒傳承,戲曲小說之內容,宗教信仰之性質,買主之要求,匠師之創意,以及時代觀念等因素之影響而有所變化,大體而言,呈現出"大同中有小異"之特色o另關公之紅臉, 綠袍,手捧"春秋",撫長髯,作帝王扮相等等造形,體現了民間所普遍認同的審美觀;至於關公造像或圖像,在形式上經常反覆而少有變動,則呈現了民間藝術之保守,制式化,約定成俗,遵循傳統等特色,不同於藝術創作之不同表現o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
出版地:臺北市
日期:
出版日期:1996
語言:
語文:中文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從傳說紀錄到文學創作--蘭嶼在...
題名:微行入古寺--卓蘭鎮古蹟行
題名:臺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的「風箏故事...
題名:馬蘭阿美族口碑與生命禮俗
題名:尋訪先民遺跡--一段輕便車的風...
題名:番仔井和媽祖田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