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當代台灣觀音信仰的研究-------------以七個道場為例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劉蔡春美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民俗傳說
中文關鍵詞:臺灣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中文關鍵詞:觀音信仰
中文關鍵詞:本土化
中文關鍵詞:宗教文化
中文關鍵詞:道場
外文關鍵詞:Taiwan
描述:
頁碼:177
中文摘要:觀音信仰起源於印度,廣傳於中國、西藏、南洋、日本等地。我國的觀音信仰發展迄今,亦有一千七百年的歷史,自西晉(286)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時,其信仰就此展開序幕,尤其是姚秦鳩摩羅什(344∼413)譯出《妙法蓮華經》之後,其信仰更是廣為流傳。目前我國佛教的經藏中,與觀音有關的顯、密經典多達八十餘部,且不包括流傳於民間的觀音偽經。又由於觀音菩薩無限的悲心與妙智,加上無剎不應的靈驗示現,故使之成為與娑婆世界眾生最為相契的菩薩,此可由世界各地,古代佛教美術的表現中,所發現的繪畫及雕塑,以觀音聖像,所佔的比例居多,來加以證明。 自唐宋以來,與觀世音有關的文學作品,如神話小說、靈驗記、寶卷等,便相繼出現,且這些著作對觀音信仰的流傳實有推波助瀾的作用。觀音信仰在經過中國文化長期滋潤和薰陶之下,如今已儼然成為我國文化的一部分,可說是十足的中國化了。此外;就觀世音菩薩的形象而言,除了受印度、中亞傳來顯、密二教的圖像影響之外,又發展出由男相變女相菩薩之觀音造像,因此像魚籃觀音、送子觀音、白衣觀音和南海觀音等不見經典記載的圖像,至今依然深受國人的敬愛與崇拜,而這些作品的多樣變化,更為中國美術增添了不少光彩。 台灣在文化、宗教上因深受大陸之影響,故在觀音信仰層面上,除了傳承著固有的風貌之外,更發展出複雜又多元化的型態。因此本文試圖鉤勒當代台灣觀音信仰之發展輪廓,並透過不同的宗教立場,去描述其觀音信仰的概況,且擬從此不同的轉變過程中,一探台灣觀音信仰本土化的發展軌跡。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
出版地:新竹市
日期:
出版日期:2002
語言:
語文:中文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馬蘭社阿美族祖源神話傳說的文獻...
題名:南王卑南族人的海祭
題名:蘭嶼紅頭部落的漁船組
題名:巴那巴那樣族(中之三)
題名:蘭嶼風土拾遺 -續篇-
題名:蘭嶼與巴丹島的故事--天涯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