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新竹內山地區民間信仰的空間差異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郭功臣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民俗傳說
中文關鍵詞:新竹縣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中文關鍵詞:三山國王
中文關鍵詞:內山
中文關鍵詞:三官大帝
中文關鍵詞:宗教網絡
外文關鍵詞:Hsinchu County
描述:
頁碼:117
中文摘要:三山國王具有著守隘防番的象徵功能,同時也是潮、惠、嘉應一帶客家族群的祖籍信仰文化,臺灣地區凡有客家族群居住的地方,聚落中的廟宇多以奉祀三山國王為主。不過若以此來檢視新竹內山地區地方廟宇主祀神祇的狀況,卻可見北邊鳳山溪流域大多以三官大帝信仰為主,南邊的頭前溪流域則多以三山國王信仰為主,兩地形成明顯的空間差異。 三官大帝神祇的發展脈絡遠可溯及漢代,古人對於自然萬物之崇信,認為天、地、水為構成世界的主要三元素,隨著時代的推衍、轉變,形塑出三元佳節,並成為全國性神祇,甚至內化之家神系統當中。而三山國王信仰原為潮惠、嘉應一帶的界山,三山之頂立、崇峻,在道教文化的影響之下,三山國王之形象於此幻化而生,並轉變為地方鄉土的守護神。 隨著墾民東渡臺灣發展,由原鄉所攜帶而來的香火袋成為了他們得以獲得心靈寄託、並與神靈進行祈求的主要物件。香火袋有如一個個流動的結點,當墾民生活趨於穩定,廟宇的興建亦將同步展開,地方群眾在主祀神祇的選擇上,多會配合當地特殊環境、族群互動、以及各神祇職司功能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並由這些流動的結點,選擇適宜的神祇作為主祀神,至於分屬其他系統的神祇,則轉為陪祀神的角色。在漢人逐步往東拓展的過程中,香火袋依附於墾民尋求宗教寄託的心靈狀態下,逐漸向其他地區進行傳遞、闊張。隨著聚落的設置、廟宇的設立,流動的結點逐漸固定下來,在分香、分靈的過程中,形塑出新竹內山地區宗教網絡的階層關係。 香火的來源成為廟宇階層主要依據,在信眾生活日漸豐足,神祇的象徵亦由過去的香火袋轉變為牌位或具體的塑像做為象徵,並形塑出「中心—四方」之神聖景觀,而塑像所含括的象徵層面,擴及於整個廟宇的創建歷史、族群互動、終極關懷等文化意涵。當塑像進行搬移、改祀,也將使得原先創設廟宇失去其既有的階層地位,轉而淪為從屬階層。在日治末期皇民化運動以及臺灣光復相關的寺廟條例的影響下,使得既有的廟宇網絡空間逐漸產生變化,各廟宇藉由自我論述的建立,使得廟宇階層得以脫離原來的從屬關係,提升自我廟宇階層屬性。在現代社會中強調個體的自由性,意味著擺脫社會整合性的存在,以及既有的社會約束之下,既有的宗教網絡關係亦由統整的狀態,漸趨離散。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出版地:臺北市
日期:
出版日期:2006
語言:
語文:中文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溫良恭儉讓--卓蘭鎮的民俗風情
題名:風土介紹--鹿港民俗節
題名:巴那巴那樣族 -中-
題名:蘭嶼--「人之島」
題名:從傳說紀錄到文學創作--蘭嶼在...
題名:鹿港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