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傳統戲曲的展示空間之再現研究:以台灣的傳統戲曲館為例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黃淑媛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民俗傳說
中文關鍵詞:臺灣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中文關鍵詞:博物館化
中文關鍵詞:再現
中文關鍵詞:傳統戲曲
中文關鍵詞:展示
外文關鍵詞:Taiwan
描述:
頁碼:102
中文摘要:台灣博物館事業的興盛,一方面受到國家文化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適逢世界各地興起文化資產的保護運動。在博物館興盛與文化資產保存運動的趨勢下,文化資產遂有博物館化現象。因此,本研究首先就台灣的文化資產在博物館化的現象做一歷史性的回顧,並嘗試去梳理文化資產是在何種脈絡下與博物館相結合。易言之,即文化資產在何種論述與時代背景下泛博物館化。 接續文化資產博物館化的歷史回顧,正文將探討1980年代起傳統戲曲博物館化的脈絡與影響;亦即這些傳統戲曲館是在什麼歷史時勢下生產出來的。當時文建會以大型文藝季─「民間劇場」來展示與演出傳統戲曲與技藝,爾後又提出以「民俗技藝園」的概念,讓傳統戲曲與技藝有一個永久性的展演場所。因此,原本置身於生活與表演場域中的傳統戲曲,以一個固定場所的方式來加以保存、展示與演出,這乃是傳統戲曲博物館化的肇始。 爾後,傳統戲曲博物館化的情形愈來愈盛,而這種特有的現象乃是因為90年代文化保存的論述轉變為社區文化的重建與地域文化的保存,導致各縣市政府致力於建設代表其地方文化的象徵,從而生產出各個地方特色館─諸如宜蘭的台灣戲劇館、彰化的南北管音樂戲曲館、高雄的皮影戲館。在民間亦有自發性的保存力量來成立私有的館舍─諸如台北的大稻埕偶戲館與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 最後則是探究這些傳統戲曲館的展示空間,如何藉由展示的語彙重構傳統戲曲的意義。在公立的館舍均是由政府委託傳統戲曲領域的學者加以規劃設計,其展示架構最主要依照傳統戲曲領域的主要論述為基礎。而私有的館舍則是依照主事者的創意和特有的觀點來再現傳統戲曲。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
出版地:桃園縣
日期:
出版日期:2003
語言:
語文:中文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溫良恭儉讓--卓蘭鎮的民俗風情
題名:西湖鄉通俗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題名:阿尼肚.上帝.海洋--從文學作...
題名:三灣肚兜角的張彩麟家族
題名:後龍樹的故事
題名:蘭嶼達悟族文化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