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清代臺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張啟豐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民俗傳說
中文關鍵詞:臺灣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中文關鍵詞:掌中戲
中文關鍵詞:亂彈戲
中文關鍵詞:戲曲
中文關鍵詞:梨園戲
中文關鍵詞:戲臺
外文關鍵詞:Taiwan
外文關鍵詞:Li-yuan-xi
外文關鍵詞:Luan-tan-xi
外文關鍵詞:stage
外文關鍵詞:puppet-play
外文關鍵詞:traditional opera(Xi-qu)
描述:
頁碼:457
中文摘要:臺灣從荷蘭、明鄭時期開始,已經有若干戲曲活動。清廷領臺二百餘年間,臺灣戲曲活動極度貼近人民日常生活,不論歲時節慶、社會規約等戲曲演出,或文人戲曲活動,都有全面且繁盛蓬勃的發展,戲曲劇種更衍成遍地繁花之勢,遞嬗興替。以上種種,均為清代臺灣戲曲活動發展的重要面向,亦留下了豐富、珍貴的史料。本論文依照清代臺灣戲曲發展的特質與態樣,分為「康熙時期」、「雍正、乾隆時期」、「嘉慶、道光、咸豐時期」、「同治、光緒時期」等四個階段。(一)康熙時期(1683-1722):此一時期的戲曲活動雖然蓬勃,但主要還是依附在歲時節慶活動中,主流劇種是梨園戲。(二)雍正、乾隆時期(1723-1795):這個時期的戲曲發展已經包括所有面向,除了歲時節慶演戲場合更為繁多外,在社會規約方面,並有「演戲申禁」、「違禁罰戲」等形式;另外,朱景英等文人士宦以及臺南北郊商人的戲曲活動,標誌崑曲在臺演出的事實。(三)嘉慶、道光、咸豐時期(1796-1861):在保生大帝聖誕、媽祖聖誕等重要節令上,有連演多日的字姓戲或拼臺競演,而夜戲演出也成為普遍現象,此皆為戲曲活動的多元發展。「演戲申禁」、「違禁罰戲」等社會規約演戲,已經出現在「水利開發」、「埤圳維護」等規約中,更突顯「演戲申禁」、「違禁罰戲」本身所具備的「準司法罰則」特性。至於嘉慶時期泉州通淮關岳廟的〈勿褻〉碑文,記載臺南演出的關公戲事件,內容則顯示出文人教化思想與禁戲主張。亂彈戲、皮影戲、傀儡戲接廣受民眾喜愛,中部呂世芳已蓄有「家班」。(四)同治、光緒時期(1862-1895):文人戲曲活動最值得注意,如唐贊袞、劉銘傳等人請京劇戲班演出;《詩畸》與《謎拾》表徵了文人對戲曲活動的欣賞與了解,也是臺灣戲曲發展中,首度出現以文人社群為主體,而創留下來的珍貴戲曲資料;在家班方面,有新竹鄭家家班「小童臺」,以及霧峰林家家班;另外,霧峰林家及板橋林家戲臺,不僅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私人園邸的戲曲活動,也標誌文人戲曲的主要面向。清代晚期,梨園戲、亂彈戲、崑曲、京劇、高甲戲、四平戲、車鼓戲、採茶戲,還有傀儡戲、掌中戲、皮影戲等,已經都熱鬧地登上了臺灣戲曲舞臺。歲時節慶演戲,是人民在宗教信仰習俗中,對神祇誠心回報、虔誠酬謝、熱烈祝誕的主要形式,不論是排日演戲、神明會演戲、拼臺演戲等,都達到空前的繁盛榮景;而社會規約演戲,則是人民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布達禁制規定、服從罰則效力的具體表現,罰戲的規約種類日廣,更突顯「違禁罰戲」本身的準司法罰則性格。這兩大類戲曲活動分別從習俗信仰、社會生活上,密切參與人民生活,清代臺灣人民的一生,幾乎無所外於戲曲。清代臺灣戲曲的盛況,延續到日治晚期之前,其間北管子弟班社演出大盛,而歌仔戲的產生與發展,更引領一代風華,為臺灣劇壇開拓另一片江山。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出版地:臺南市
日期:
出版日期:2004
語言:
語文:中文
關聯:
全文電子檔: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ay.jsp?FT=Y&id=092NCKU5045019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鹿港大事記
題名:池上鄉漢族民間信仰祭典組織初步...
題名:記清明節鹿港民俗
題名:蘭嶼達悟族的傳統生育禮俗
題名:臺東縣山地民俗
題名:記鹿港中元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