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洪健榮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民俗傳說
中文關鍵詞:臺灣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中文關鍵詞:風水
中文關鍵詞:陰宅
中文關鍵詞:陽宅
中文關鍵詞:喪葬
中文關鍵詞:移墾社會
中文關鍵詞:文化
中文關鍵詞:近代化
外文關鍵詞:Taiwan
外文關鍵詞:Feng-shui
外文關鍵詞:Grave
外文關鍵詞:Building
外文關鍵詞:Funeral
外文關鍵詞:Taiwan
外文關鍵詞:Settler Society
外文關鍵詞:Cultural History
外文關鍵詞:Modernization
描述:
頁碼:360
中文摘要:本論文主要以清代臺灣的社會時空為背景,陳述中國傳統風水觀念的傳佈情形及其與社會文化變遷的交互影響,並探究風水習俗在清代臺灣開發史上地位。全文的章次安排除了第一章緒論與第六章結論之外,第二章依序從閩粵原鄉風水習俗的普遍化、明鄭治臺與風水習俗的蔓延、「龍渡滄海」說的政治蘊涵,探討移墾社會的風水源流;第三章、第四章分別說明風水習俗在清代臺灣本土的日常實踐與社會互動,藉以明瞭當時的民眾接受風水觀念進而落實在日常生活的行為樣態,以及這些共通的行為樣態所呈現的社會現象和其功能;第五章則將焦點放在晚清西力東漸的時代環境中,論述臺灣本土進行洋務運動前後的風水糾葛。 研究發現,在清代臺灣漢人社會,「風水」不僅是一項趨吉避凶的術數法則,也是一套世人判斷吉凶禍福的價值觀念,更是一種民間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通觀風水習俗在清代臺灣本土的日常實踐及其社會影響,主要包括下列幾個層面: (一)日常居葬的行為常規:表現在地方紳民仰賴堪輿地師擇建宅居庭園,並為先人相度風水佳地進行營葬事宜,以追求佳穴靈氣的庇蔭。 (二)聚落形成的參照座標:表現在村落空間的選址闢建與形式佈局的區位規劃,概有依循背山面水、山環水繞之風水觀念的傾向。 (三)公共建設的指導原則:表現在地方官紳援引風水原則從事官署城垣、祠寺廟宇、學宮書院與水利設施等各項公共建設,以利於地方行政、產業經濟與文教事業的發展。 (四)區域開拓的考慮要點:表現在閩粵移民憑藉著風水觀念新闢適當的活動領域,使原本陌生的空間轉化為似曾相識的環境,以獲取心理上對於未知領域的安全感,並藉以號召群眾從事實際的拓墾工作。 (五)社會衝突的利害成因:表現在民間人士控爭墳地與侵毀風水的利益糾紛,不法人士侵佔墳地與據墳勒索的圖利行為,社會上各族群、語群與官民之間的對立衝突中所牽連到風水的成分,以及晚清民教雙方因宅居形制與墳墓風水的沖煞問題,所引發的多起激烈紛爭。 大體上,清治中後期臺灣南北各地逐漸趨於「內地化」的漢人定居社會,在這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富有功利性色彩的風水習俗,無疑是其中主要的「催化劑」之一。透過科舉制度的運作,使得風水之說成為官紳與民眾之間共同的對話主題。如此一來,既深化了風水習俗的影響力,也增添了風水觀念的能見度。另一方面,遷臺漢人居於斯且葬於斯,風水墳地的存在,成了移民落實「在地化」的具體方式之一。閩粵移民透過日常的卜居營建與相地營葬,以尋求生樂死安的居葬空間,與此同時,也逐漸凝聚出一股認同臺灣這塊海外「新故土」的集體意識。清代臺灣社會「內地化」與「在地化」並駕齊驅的態勢,在風水習俗的流傳過程中,也可以獲得具體的明證。就此層面而言,風水習俗既是漢人墾殖臺灣本土的助力之一,也可以作為我們考察清代臺灣漢人社會形成的一項指標。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出版地:臺北市
日期:
出版日期:2003
語言:
語文:中文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原住民巫師與基督宗教的相遇--...
題名:三灣墾戶張肇基
題名:蘭嶼雅美族海洋文化
題名:臺東縣山地民俗
題名:看見蘭嶼
題名:後龍史蹟地理文化文物地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