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佛教的果報觀與唐代社會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林裕盛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民俗傳說
中文關鍵詞:臺灣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中文關鍵詞:果報
中文關鍵詞:唐代社會
中文關鍵詞:因果報應
中文關鍵詞:佛經
中文關鍵詞:佛像
中文關鍵詞:地獄
中文關鍵詞:戒殺
中文關鍵詞:功德
外文關鍵詞:Taiwan
描述:
頁碼:343
中文摘要:本文結合「果報思想」和「社會實態」兩個層面,探討「因果報應」與「唐代社會」的關係。在果報思想方面,以佛教的「果報觀」切入,針對《太平廣記》的佛經報應故事、《全唐文》與《金石萃編》的唐代造像記,以及佛教經典的地獄、戒殺觀,闡明其中所蘊含的果報思想。在社會實態方面,以上述果報思想為基礎,引用筆記、小說、詩文等史料,研究果報觀透過宗派、俗講、變文、人與寺院的媒介,結合佛經、佛像、地獄和戒殺等觀念,影響唐代社會的情形。 文中先以《金剛經》、《法華經》和《觀音經》為主軸,觀察《太平廣記》所見142則唐代佛經報應故事。又以彌勒、阿彌陀和觀音為中心,考察《全唐文》、《金石萃編》所見101則唐代造像記。針對這兩項統計資料,對照唐代宗派的發展,得出《金剛經》、阿彌陀信仰在唐代相當盛行。再者,分析《冥報記》、《廣異記》和《玄怪錄》所見78則地獄報應故事,得知地獄為評定報應之處;入冥者經過地獄審判,依據個人的罪福多寡,受刑後復活,顯示唐人重視「現報」的觀念。此外,《太平廣記.報應類》所見112則唐代戒殺報應故事,亦以「現報」為主,代表唐人對於這類事件的結局,強調「直接迅速」的報應觀。 由是,果報觀的流傳,促使一般民眾寫誦佛經以祈福求壽、治病避難,並形成鑄造佛像,以求免除「業報」的風氣。至於地獄審判、戒殺食素、放生贖生等觀念,也逐漸成為唐人的價值觀,凡此皆為果報思想廣播的具體表現。另外,引用歷史人物,註明故事來源的果報故事;誦經、造像、布施、設齋等求功德的行為;不偷盜、不負債、不妄語和不惡口等社會道德的規範;佛教吸收儒家孝道的內容,加入因果報應而在社會傳播的現象,均顯示果報觀日漸普及於唐代社會。 透過上舉實證的考察,可以發現佛教的果報觀結合經、像、地獄、戒殺等內容,成為一體的概念,也可看出人們企望的是「現世」報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佛教果報觀對於唐代社會的信仰、生活與文化,已經產生重要的影響。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東海大學歷史學系
出版地:臺中市
日期:
出版日期:2004
語言:
語文:中文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池上鄉漢族民間信仰祭典組織初步...
題名:原住民巫師與基督宗教的相遇--...
題名:雅美人的故鄉--蘭嶼
題名:蘭嶼--「人之島」
題名:人、土地、與歷史記憶--以蘭嶼...
題名:苑裡地區地名、大水和環境變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