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死亡與不死──台灣俗民道教魂魄觀的死亡哲學研究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李坤達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民俗傳說
中文關鍵詞:臺灣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中文關鍵詞:道教
中文關鍵詞:魂魄
中文關鍵詞:魂魄觀
中文關鍵詞:三魂七魄
中文關鍵詞:牽亡魂
中文關鍵詞:冥婚
中文關鍵詞:倫理關懷
中文關鍵詞:自由
外文關鍵詞:Taiwan
描述:
頁碼:132
中文摘要:本論文所研究的方向,主要釐清中國傳統道教的魂魄觀與台灣俗民道教魂魄觀的異同處。因為從既有文獻來看傳統道教的魂魄觀,可以發現傳統道教「三魂七魄」的觀念裡,「三魂」與「七魄」,都有其實質的屬性與明確的命名,比如說「三魂」在傳統道教來說,指的是「爽靈」、「胎光」、「幽精」三種。「七魄」則分別是「尸狗、伏矢、雀陰、吞賊、飛毒、除穢、臭肺」。但在俗民道教上來說,雖然一樣有「三魂七魄」一詞,然而其指涉對象卻與傳統道教的三魂七魄完全不一樣,俗民道教的三魂,並沒有確切的名稱,但是卻很明確的表示三魂即是人死後三魂將各自分離,一魂附於「神主牌」,一魂留於墓地,另一魂則到陰間報到。在三魂的屬性方面來說,傳統道教的三魂,即是將「善」的「精神意志」分別區分開來,配以陰陽五行,完成其各自獨立且有特殊作用的個體。反觀俗民道教的三魂觀,其區分的類別不以「精神意識」的層次劃分,因此俗民道教的三魂並沒有善惡之分而是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另一方面,俗民道教雖有「三魂」之名,但三魂之間卻又時常含混使用,顯示了俗民道教有「含混多義」的情況。從這些跡象觀之,很明白的揭示了俗民道教與傳統道教的三魂七魄觀,在存有論及認識論上,有著相當大的斷裂(break)。本文指出這一斷裂,並初步試圖為這斷裂尋找可行的解釋之路。 另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以道教的魂魄觀進入倫理學的探討,探討道教魂魄觀的終極倫理關懷,並明確指出道教的不死觀,事實上即是一個必要條件,也就是說道教本身就有「不死」的信念,其「不死」(此指「魂」的不死)並不是道教首重的要點,道教所重視的,是(人)死後的「自由」與「德福一致」之問題。本論文據此說明道教的倫理關懷,皆圍繞在死亡後的「自由」與「德福一致」之問題上。道教所追求的,乃是希望在死後得到「大自由」,一種不受拘束的「真自由」,以及如何在善惡功過的評價中獲致「德福一致」。以上兩點,即是本論文所要探討論述的重點。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東吳大學哲學系
出版地:臺北市
日期:
出版日期:2003
語言:
語文:中文
關聯:
全文電子檔: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ay.jsp?FT=Y&id=091SCU00259005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元宵夜炸寒單爺迎財神--臺東民...
題名:臺東縣成功鎮軼聞 -1-
題名:看見蘭嶼
題名:蘭嶼風土拾遺
題名:蘭嶼達悟族飛魚祭
題名:三灣肚兜角的張彩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