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靈力經濟與社會再生產:清代彰化平原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的形成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陳緯華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民俗傳說
中文關鍵詞:彰化縣
中文關鍵詞:靈力
中文關鍵詞:社會再生產
中文關鍵詞:實踐邏輯
中文關鍵詞:靈力經濟
中文關鍵詞:彰化平原
中文關鍵詞:信仰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外文關鍵詞:Changhua County
描述:
頁碼:256
中文摘要:有關台灣民間信仰與地方社會之關係的研究通常會關注到兩個問題,一是民間信仰如何發揮建構社會關係的功能,另一則是民間信仰如何促成了人們的地方團結與認同。關於前者,過去的研究大都從團體的層面著手,從結構功能論的角度來談村莊作為一個團體透過祭祀儀式而獲得團結,或者村莊之間依靠共同祭祀同一神明而結成聯盟。關於後者,一般的觀點是認為村莊透過神明祭祀而凝聚了村民對村莊的地方認同。這二者都對我們瞭解台灣地方社會有很大的幫助,不過如果我們想要瞭解各種力量如何在民間信仰場域中進行交換,各自取得他們的利益,因而以民間信仰場域為中心而形成一個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那麼過去的結構功能論式觀點就無法勝任,我們需要的是一個關於民間信仰場域的交換理論。 「靈力經濟」就是一個關於人們如何在民間信仰場域中進行交換的實踐理論,討論的是人與人以及人與神之間如何在此進行交換,以獲取靈力以及各種經濟、社會與象徵資本。由於神明的靈力是這個場域中實質的與名義上的人們的核心關懷,因此理解「靈力」成為理解人們的實踐邏輯的主要概念。從靈力的生產、消費著手,我們首先看到「熱鬧」、「心意」等人們慣習中的行動邏輯,因而理解到「靈力」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從信仰的角度出發,社會關係是因應靈力生產的需要而被創造。從社會的角度出發,靈力的生產是人們用以再生產其社會關係的藉口;其次我們也發現「生產就是消費」這個靈力場域的深層結構,而能夠探討「靈力」與「經濟」之間的關連,基本上神明靈力的大小反應的是社區動員人力與募集金錢的能力;然後我們也更進一步認知到「婉飾」在民間信仰場域中的必要性,人們行動中所包含的神聖與世俗雙重動機必須藉由婉飾來加以中介,這個場域才能順利運作。 本研究分兩個部分,第一部份進行的是民間信仰實踐理論的建構,基本上是一種關於人們的地方知識的分析,因此是以人們的敘述為分析基礎,再佐以人口與經濟資料來加以論證;第二部分則是關於清代彰化平原地方社會結構與地緣認同意識的討論,以社會網絡的角度來描述清代彰化平原的社會結構,其中神會體系是這個網絡的主幹。而地緣意識的討論則以土地所有權的轉變、械鬥不再造成遷徙為外在背景,從神明與祖先祭祀中所涉及的意義體系來進行詮釋。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出版地:新竹市
日期:
出版日期:2005
語言:
語文:中文
關聯:
全文電子檔:http://etds.ncl.edu.tw/theabs/service/say.jsp?FT=Y&id=093NTHU5010007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臺東市馬蘭社阿美族的「風箏故事...
題名:蘭嶼達悟族文化紀事
題名:三灣鄉墾荒軼事
題名:令人迴盪的蘭嶼故事
題名:後龍樹的故事
題名:苑裡地區地名、大水和環境變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