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名:台中縣大甲地區聚落形成與發展之研究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類型:
來源資料庫:學位論文
著作者:
創作者名稱:李佩錕
主題與關鍵字:
主要分類:史事傳說
中文關鍵詞:臺中縣
中文關鍵詞:民間傳說
中文關鍵詞:大甲
中文關鍵詞:聚落
中文關鍵詞:新區域地理學
外文關鍵詞:Taichung County
描述:
頁碼:151
中文摘要:本研究以新區域地理學(new regional geography)為概念,探究大甲鎮區域聚落的形成與發展,並分析其中影響區域發展不同時期的自然、人文、社會等要素。新區域地理學的概念中認為區域的歷史組成是連續轉變的,視區域為一個動態的歷史地理過程。故本研究將大甲鎮的聚落發展過程,依據聚落型態分為不同時期,試圖找出大甲地區在不同時期所扮演不同角色的時間點與轉變原因。 大甲在漢人移入之前是屬於平埔族中道卡斯族(TAOKAS)耕種、游獵之住所。漢人在康熙至雍正年間,由大安港沿大甲溪與大安溪,陸續移入大甲地區。聚落開墾之初以大安溪與大甲溪兩岸或圳道經過地區為主,大甲鎮瀾宮於雍正十年建立於大甲新庄,之後人口移至此,致使大甲新庄(今大甲商業區一帶)開始了市街的發展。雍正9年(1731)大安港被闢為貿易港,促使大甲市街急速的發展。 道光7年(1827),大甲土城因為市街的安全與防禦而興建,光緒13年(1887)由大甲舉人何清霖申請興建文昌祠(文昌宮),文昌祠內設義塾。此時期大甲已同時具備了「軍政與教化功能」的街城。經過日治時期的明治38年(1905)與昭和9年(1934)二次市區改正,加上此期大甲商業市街主要集中大街(今順天路)與站前路(今蔣公路)一帶,使大甲街街道商業機能更加完備。因中部特殊邊陲位置,日治時期至光復後,大甲鎮成為穩定發展的獨立市鎮。 光復之後到民國八○年代大甲鎮的人口成長趨緩,人口外移嚴重。期間於民國67年大甲鎮幼獅工業區設立,人口稍微回流,使大甲鎮第二級產業快速成長。民國九○年代後,大甲鎮瀾宮利用每年舉辦的「媽祖進香繞境活動」,配合媒體造勢提升為「大甲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活動,大甲鎮瀾宮周圍的街道商店型態隨之改變。期間國道三號與國道四號高速公路完工,使大甲成為台中市都市生活圈範圍內。在多重影響下,大甲鎮未來發展方向應可期望朝向宗教文化觀光,與台中都會區的衛星市鎮等方向發展。
出版者:
主要出版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學碩士班
出版地:彰化市
日期:
出版日期:2005
語言:
語文:中文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家圖書館

授權聯絡窗口

圖文授權請逕洽出版者或作者。 資料庫相關問題請洽國家圖書館知識服務組 ref@ncl.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題名:明治33年以前臺東廳之宗教概況
題名:臺東縣卑南鄉民間信仰與廟宇、神...
題名:臺東地區的鸞堂--東凌宮沿革簡...
題名:記鹿港中元民俗
題名:金門民間文學集. 傳說故事卷
題名:竹南后厝龍鳳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