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節目名稱:NSO畫說音樂講座音樂會-追憶逝水年華-聖賞斯與布拉姆斯的懷舊

外文節目名稱:Picturing Melody Lecture Concerts

主要作品名稱:NSO畫說音樂講座音樂會 - 追憶逝水年華 - 聖賞斯與布拉姆斯的懷舊

次要作品名稱:Picturing Melody Lecture Concerts

中文節目名稱:NSO畫說音樂講座音樂會-追憶逝水年華-聖賞斯與布拉姆斯的懷舊外文節目名稱:Picturing Melody Lecture Concerts主要作品名稱:NSO畫說音樂講座音樂會 - 追憶逝水年華 - 聖賞斯與布拉姆斯的懷舊次要作品名稱:Picturing Melody Lecture Concerts

推薦分享

Share

資源連結

連結到原始資料 (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號:PR000007693
資料類型:
型式:靜態圖像、文字
節目單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類別:音樂
描述:
中文節目簡介:【追憶逝水年華──聖賞斯與布拉姆斯的懷舊】 法國作家普魯斯特(M. Proust)的自傳體長篇小說《追憶逝水年華中》,聖賞斯(C. Saint-Saenst)《D小調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主題的餘韻縈迴,一再喚起書中一位主要人物斯旺(Swannt)連串美好或感傷的回憶,就像該書中另一段較著名的「追憶」一般有一天,普魯斯特偶然嘗到一種相當平常的「瑪德蓮娜小甜糕」(petite madeleinet)時,宛如觸電般的感覺,喚起了他童年種種獨特的生活體驗。 在還沒進入「世紀末」之前的十九世紀中葉,無論是音樂或美術的主流,都充滿著有如上述的「追憶」精神,這個承平年代的大部分藝術家們,較少向前方去進行大膽的創新實驗,而是經常回顧著過去,反勢著傳統的精髓─一個洋溢著懷舊傷逝(nostalgiat)的時代。儘管這個眷戀過去的時代,將逐漸隨著現代社會的興起而解體、消逝;它可說是介於浪漫時期與「世紀末」之間的過渡時期。 【未來的憧憬──華格納的催化】 就像貝多芬對十九世紀浪漫風格音樂所造成的全面性影響一般,華格納(1813-1883)的音樂創作與藝術哲學則普遍的影響到「世紀末」的思維,不論是音樂或美術,文學或戲劇。華格納「未來音樂」、「整體藝術作品」的概念,不只導引維也納與巴黎的音樂創作擺脫因循保守,而邁步向前開創新局,在1880年代左右,「華格納風潮」(Wagnerism)形成之後,這兩個藝術都會的美術創作也反映出這股潮流的波瀾壯闊。「後華格納時期」的音樂與美術,彼此能擦出怎麼樣的絢爛火花? 【巴黎的美麗與維也納的哀愁──德布西與荀貝格的崛起】 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也就是所謂的「世紀末」,巴黎的音樂與美術創作如何反映出繁華的「美好年代」(Belle Epoque)?在那同時,維也納為何顯得比較動盪不安?該城的藝術家們如何表現出一種「末世」般的焦慮與徬徨? 【象徵主義與表現主義──「月光小丑」的多重樣貌】 義大利傳統「即興喜劇」(commedia dell'arte)中的一個主要角色,十八世紀初法國畫家華托( A. Watteau)筆下的一位感傷人物皮耶洛(Pierrot),為何激起世紀末位藝術家的興趣,完成了一連串大異其趣的傑作? 【二戰之間的復甦──「新古典」與「十二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倖免於難的「雙城」市民們,承受著相當不同的命運。戰勝的巴黎人陶醉在「狂熱年代」(Annees Folles)的放鬆與激奮之中,戰敗而一蹶不振的維也納被迫面對它的「世界末日」的來臨。在此期間,巴黎的「新古典主義」與維也納的「十二音音樂」的異同在那裡? 【「狂熱年代」與「新客觀主義」-爵士樂風潮】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鬆弛的氣氛中,歐洲各主要城市幾乎都成了狂歡作樂的大型歌廳與舞場。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如何在一戰前後被傳入歐洲?巴黎「狂熱年代」的作曲家們如何受到它的影響,譜成了許多獨特的音樂?在維也納沒落之後,柏林如何取代它,成為日爾曼最重要的藝術都會?柏林盛行「新客觀主義」思潮之際,爵士樂如何被「新客觀化」?
節目類型:一般節目
演出日期:99/10/02
演出地點:演奏廳
國內/國外節目:國內
總場數:1
出版者: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格式:
一份
媒體類型:紙本
語言:
作品語文:中文
管理權: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