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福爾摩沙山蛩

學名:Spirobolus formosae formosae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e05b1d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節肢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Arthropoda
中文門名:節肢動物門
拉丁綱名:Diplopoda
中文綱名:倍足綱
拉丁亞綱名:Chilognatha
拉丁目名:Spirobolida
中文目名:山蛩目
拉丁亞目名:Spirobolida
中文亞目名:山蛩目
拉丁科名:Spirobolidae
中文科名:旋刺馬陸科(山蛩科)
拉丁屬名:Spirobolus
拉丁種小名:formosae
拉丁亞種名:formosae
描述:
種命名者:Keeton
簡介:福爾摩沙山蛩Spirobolus formosae formosaeSpirobolus formosae formosae Keeton, 1960Spirobolus formosaeSpirobolusformosae   福爾摩沙山蛩Spirobolus formosae formosae模式亞種的所有特徵皆與「燕山蛩 Spirobolus bungii」相像,唯有顏色不同,本種為黑-紅色環。與亞種semiflavus的不同之處在於本種半圓形色環為紅色,及後生殖肢的telopodite的頂端延伸向下。活體通常為黑色,體節後緣具有紅色的半圓環,但第2體節的紅色環延伸向下,且頸節前緣及肛上板後緣為紅色。觸角及步足為紫黑色。亞成體的半圓環為紅色或橘色。浸泡過酒精後,一些標本的紅色半圓環變得不明顯;體節後部為深灰色,體節前部為白色,肛上板及側肛板為灰色。本種被驚擾時,防禦腺孔(ozopore)不常放出防禦的分泌物,反而時常會排泄。  本亞種為臺灣特有亞種,在臺灣主要分布於臺北縣、市境內,全年容易發現於臺北市士林區附近潮濕的地方。
食性:腐食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節肢動物學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臺北市
棲所環境:一般平地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文件名稱:1Spirobolus f...
文件名稱:1Spirobolus f...
文件名稱:Leptogoniulus...
文件名稱:Leptogoniulus...
文件名稱:Paraspirobolu...
文件名稱:Paraspirobolu...
文件名稱:Paraspirobolu...
文件名稱:Paraspirobolu...
文件名稱:Trigoniulus c...
文件名稱:Trigoniulus c...
文件名稱:1Spirobolus f...
文件名稱:1Spirobolus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