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東方柄渦蟲

中文別名:蚵蛭

學名:Stylochus orientalis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1eac83b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扁形動物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扁形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Platyhelminthes
中文門名:扁形動物門
拉丁綱名:Turbellaria
中文綱名:渦蟲綱
拉丁目名:Polycladida
中文目名:多歧腸目
拉丁科名:Stylochidae
中文科名:柄渦蟲科
拉丁屬名:Stylochus
拉丁種小名:orientalis
描述:
種命名者:Bock
簡介:"東方柄渦蟲Stylochus orientalis東方柄渦蟲 Stylochus orientalis屬於扁形動物門,渦蟲綱,多歧腸目的柄渦蟲科,為極大型的海棲性扁蟲,身體背面呈褐色,佈滿白色及深褐色的細點,腹面呈淺褐色,白色的消化道、生殖孔及卵巢清晰可見,口部大約開口於身體中央。牠們能夠分泌化學物質,使牡蠣的殼無法緊閉,然後蟲體便能直接爬入牡蠣殼中,翻出咽喉蓋住牡蠣肉消化吞食。所幸被害的牡蠣殼無法閉合,因此我們並沒有誤食之虞。此種柄渦蟲體表會分泌刺鼻的氣味及黏稠的黏液,在野外時各種捕食者對牠們都興趣缺缺,幾乎沒有天敵。   東方柄渦蟲在臺灣本島並不算普遍,最早是日據時代記錄在數十公尺水深的臺灣海峽水域採得;西海岸養殖的牡蠣上即使偶有發現,也是體長不及2公分的小個體。但在澎湖內海的牡蠣串上,東方柄渦蟲不僅數量多,而且個體大,最大的蟲體可達12公分長,3公分寬,在全世界的渦蟲中都足以名列前茅。造成東方柄渦蟲在澎湖的牡蠣上大量出現的原因,與當地牡蠣的新式垂掛式養殖法有直接的關係。多歧腸目的渦蟲大多數為海產,牠們沒有發展出抗旱的構造,對乾旱的抵禦能力低,經不起曝曬;因此,即使是生活於潮間帶附近的種類,也無法在露出水面的環境中生活。臺灣西海岸飼養在潮間帶的牡蠣,因為每日有一段時間露出水面,所以免除了柄渦蟲的為害。而在澎湖內海的牡蠣,由於整日浸泡在海水中,牡蠣生長良好,柄渦蟲也獲得極佳的生活環境,不用擔心乾旱的問題,也不用為覓食而煩憂。   此外,東方柄渦蟲在生殖上也發展出一套奇特的方式,使牠們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可繁衍出大量的下一代。牠們是雌雄同體,異體受精的生物,交配時身體後端向背面左右對摺捲曲,即可伸出一枚交配針,將精子注入其他渦蟲體內;由於此種「皮下注精」的交配方式,不需特定的交配位置,因此經常可以見到超過3隻以上的蟲體同時在交配。牠們通常在吃掉牡蠣後,便會在乾淨的空殼內產卵,母蟲並會蓋在卵團的表面護卵。母蟲體型越大,產下的卵越多,一次可產4萬個左右的蟲卵,並在16天左右孵化,而且母蟲在夏天時20天內便可再度產卵。如此強大的生殖力及護卵的習性,大量增加了海域中的幼蟲數量。雖然東方柄渦蟲的成蟲無法在水中游動,但是幼蟲卻具有纖毛,可在水中快速游動,因此可以利用幼蟲時期在海域中擴散領域。   澎湖的蚵民原本以膠筏載運淡水至內灣內浸泡牡蠣,或將牡蠣直接拉到筏上曝曬一段時間,以消除蟲害。但是,柄渦蟲嚴重為害的時間正是牡蠣成熟的季節,牡蠣串體積龐大而沉重,漁民每天所能處理的數量有限,因此蟲害難以減低。目前經研究後已知幼蟲出現的主要季節,因此有些蚵民採取「暫避其鋒」的方式,在柄渦蟲的生殖旺季(7~9月)將牡蠣藏在潮間帶飼養,旺季過後再懸掛於內灣內,防治成效頗佳,但仍難以完全免除蟲害。這場渦蟲與蚵民的戰爭,或許仍要長久地持續下去。"
食性:不詳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扁形動物學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臺灣西海岸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
文件名稱:azplturb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