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生物
文獻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教育加值
教材
蜥蜴類學習資源
生活型態
體溫調節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第二期計畫
台灣兩生爬蟲類知識庫子計畫
學習資源
中文名:熱來源的取得及散失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dabffb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對蜥蜴而言,熱能的最終來源就是太陽。很多蜥蜴會在棲地尋找適當的地方曬太陽以獲取熱能。這種動物稱為「日溫動物」。舉凡皮膚顏色、曝曬表面積大小、陽光的密度以及一些組合因素像是氣流的移動等都會影響熱能的獲得。另外,黑色皮膚吸收熱的能力比淡色的皮膚佳,而有效的微血管網則能將溫熱的血液帶到身體全身。有些蜥蜴會在清晨直接將頭部從沙子裡頭探出來,頭部的微血管網能將溫熱的血液帶到身體替換掉冰冷的血液,一直到覺得夠溫暖而足以活動。為了獲取曬太陽的機會,有時必須進入領域上方以獲取足夠的陽光,否則冰冷的蜥蜴無法有效逃離掠食者的攻擊。 日溫性的蜥蜴幾乎在所有的棲地都會看到,即使是在最暖和的地帶。熱能的取得方式絕對不僅僅限於直接的陽光曝曬,也可以藉由熱傳導,也就是熱源從一個物體傳送到另一個物體的過程。此外其他物體的熱能也可以間接地經由空氣傳送,稱為熱對流。穴居型的蜥蜴調節溫度的方式相當簡單,牠們利用地底媒介的熱梯度,向上或向下移動來控制溫度的高低。海生的蜥蜴,比方說海鬣蜥,則是藉由陽光以及黑色熔岩來獲取熱能,而當牠們潛入冰冷的海水中時,則會限制周邊循環系統的血液流動來維持身體機能的運作。 對蜥蜴來說,除了獲取熱能外,散熱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尤其對於生長在高溫地區的蜥蜴。這裡的蜥蜴要獲取熱能其實不難,但獲取了足夠的熱能之後,必須利用各種方式來散熱才不致於因為體溫過高而導致生理機能喪失。例如中美洲西部海岸地區的鞭尾蜥,當地日照相當強烈且遮蔽物相當稀疏,當曝曬過多的陽光後,鞭尾蜥必須找尋陰影處散熱,或是在夜間藉由將身體埋入散熱較快的土壤來排除過剩的熱能。一般而言,地球上大部分的真核生物(指植物、脊椎及無脊椎動物)溫度上限在40℃左右,維持在這個溫度才能維持正常生理機能而提高性能的層級,最終在生殖上獲得勝利。 有一種對蜥蜴體溫的誤解,就是蜥蜴的體溫決定於牠們生長棲地的物理環境溫度。如果這是事實的話,那生長於沙漠中的蜥蜴體溫應該會比居住在樹林中的蜥蜴來得高才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不論是居住在什麼棲地的日行性蜥蜴,牠們的體溫差異相當的大,而夜行性的蜥蜴體溫普遍較低,也和牠們的棲地無關。每種蜥蜴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其棲地產生各種不同的交互作用,這才是影響牠們體溫變化的真正因素。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爬蟲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黃文山(年代不詳)。[中文名:熱來源的取得及散失]。《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0/06/37.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60/06/37.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循環系統
熱傳導
海生
皮膚
沙漠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中文名:水平衡
中文名:蜥蜴是冷血動物?
中文名:活動循環
中文名:內溫與外溫動物
中文名:內溫與外溫動物
中文名:活動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