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蟾蜍、多色斑蟾及其親屬(蟾蜍科)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ff72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蟾蜍、多色斑蟾及相近的物種除了馬達加斯加島以外,幾乎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而在澳洲則僅有一種外來種。這些蟾蜍主要為陸生,但少數是樹棲性或水生。最大的蟾蜍屬(Bufo)其物種利用短距離的雙腳跳行來移動,有些會用跑的像是黃條背蟾蜍(Natterjack toad);然而卻沒有能藉著跳躍來逃離掠食者的物種,幸好其皮膚的毒性能彌補這個缺點。保護性的分泌物就集中在頭部後方突出的腮腺(parotoid gland)中,而有些大型的物種在腿部也有毒腺。    生活在半潮濕地區的蟾蜍屬物種其生育季節較為短暫(換句話說,牠們是屬於「爆炸性」的繁殖者);雄蛙會在淺水之中鳴叫,牠們會緊緊抓住任何移動中的小型物體且為了雌性而精力旺盛地進行打鬥。有些生育季節延長的物種像是黃條背蟾蜍其雄性會在暫時的水塘邊緣鳴叫以吸引雌性。    一般而言,蟾蜍屬的物種會產下許多念珠般線狀小型的卵(海蟾蜍(Marine toad)每窩有超過10,000個卵)且通常在水中將之纏繞於植物上。這些卵會孵化為自由游動的蝌蚪,且在2-10周以內變態。位在東南亞的侏儒蟾蜍(dwarf toad)會產下少量、具有大型卵黃的卵,而在森林地面上的小型、充滿雨水的窪地中進行發育而孵化為不需餵食的蝌蚪。許多種類的多色斑蟾具有鮮明的色彩,其美麗的程度和毒性都能比得上箭毒蛙。其中一種尖吻斑蟾(Atelopus oxyrhynchus)其抱接的時間相當長;紀錄保持的一對總共維持了125天的抱接狀態。生活在中美洲及南美洲的多色斑蟾和東南亞的澗蟾(slender toad)(澗蟾屬(Ansonia))會在流動快速的溪流中產下線狀的卵;牠們的蝌蚪具有大型、如吸盤般的嘴且能在溪流中附著於岩石上。有些蟾蜍具有陸生的卵且能直接發育成小蟾蜍。至於非洲的胎生蟾屬(Nectophrynoides)則是從一般的體外受精及陸生卵轉變成為體內受精及胎生的特殊物種。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節蛙(節蛙科)
中文名:由叫聲選擇配偶
中文名:樹蟾(樹蟾科)
中文名:樹蛙(樹蛙科)
中文名:細趾蟾(細趾蟾科)
中文名:角蟾(角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