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生殖與發育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fee7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青蛙或蟾蜍呈現出兩種基本的生殖方式。大部分溫帶地區的物種,生殖的時機是憑藉著溫度和雨量的結合,特別是溫帶及乾燥的熱帶地區,無尾類動物為了生育而大量聚集,雄性齊聲鳴叫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叫聲,即使在相當遠的距離也聽得到。這種大型的生育聚集方式通常會持續好幾個晚上,所以這些物種被稱做「爆炸性的」生育者。然而,大部棲息於熱帶及亞熱帶潮濕地區的物種,牠們一整年都得以繁殖;而主要控制繁殖時機的因素是雨量。這些熱帶的青蛙被稱為「連續性的」或「機會性的」生育者。    遷移至生育地的行為在物種之間經常同步地發生且可能為數眾多,特別是在乾燥地區,原因就只是簡單地由於適合生育機會的環境並不多。另一方面,在潮濕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無尾類動物普遍居住在生育地附近,像是廣闊的沼澤及山澗溪流。    有些物種在恆久的池塘或是湖泊中生育並表現出相當奇特的棲地忠誠度(site-fidelity),牠們年復一年精確地回到相同的池塘。即便個體被轉移到這個區域其他合適的池塘,牠們依然傾向於回到過去造訪過的地區。大環境的信號被認為是為何牠們要遷徙到生育池塘的原因,包含氣味、濕度梯度、地標、天體的位置及其他青蛙的叫聲。長久以來歐洲林蛙被認為僅僅藉由氣味來找到牠們的「發源地」池塘,但這絕不會是唯一利用的信號,因為有頻繁且完整記載的報告指出青蛙仍會回到已經乾涸、被填滿或覆蓋的池塘。    無尾類動物有著極度多樣化的生殖模式。雖然幾乎所有溫帶及乾燥地區的無尾類動物(還有一些熱帶的物種)會將卵產於適合讓自由游動的蝌蚪發育的池塘中,但還是有許多熱帶物種將卵產於植物、地面上或是挖掘的洞穴當中。青蛙產在水中的卵團在大小和形狀上的差異非常大,在寒冷的水中,卵團傾向於形成球狀;而在氧氣量較低的溫暖水域,卵的表面會形成一層薄膜,使每個胚胎都能夠獲得充足的氧氣。大部分真蟾蜍(蟾蜍科)的卵會形成線狀而在交配中的一對經過水中時被產下。    將卵公然地產於水中很容易在水平面下降時遭受乾涸的命運;而且卵也會處於被魚類及各種水生昆蟲吃掉的危險。許多種類的無尾類動物已藉由將卵產在池塘及溪流外而克服了這個在其生活史當中脆弱的部分。舉例來說,南美洲細趾蟾科(Laptodactylidae)的數個物種將牠們的卵產於漂浮於水上的卵泡之中,而某些汀蟾(Australian ground frog)(汀蟾科(Limnodynastidae))不只在水裡會將卵產於卵泡中,也會產於陸棲的洞穴當中。卵泡的泡沫是由水、空氣、精子和卵形成的混合物。這種組合是由雌性有力的踢腿攪拌出來的,暴露在空氣中外面的部分硬化後就如同蛋白霜一般,而內部則是保持潮濕並提供受保護而能讓卵發育的環境。    樹蟾(Amero-Australian tree frog)(樹蟾科(Hylidae))的許多物種、某些蘆葦蛙(非洲樹蛙科)以及所有的玻璃蛙都將卵產於水面的植物上、水中、水面上的樹洞或鳳梨科植物中。孵化時,蝌蚪不但能進入巢穴下方的水中,還能在樹洞或鳳梨科植物中完成發育。雄性的雨蛙(gladiator frog)(樹蟾科(Hylidae))會在鄰近池塘或溪流處挖掘並守護沙子或泥巴中的淺坑;蝌蚪會在這些坑當中度過初期的成長。    數個科之中有許多物種會將卵產於陸地上,當中有很多牠們的蝌蚪時期縮短且胚胎會直接發育成小青蛙。相對於將卵產於水中的物種,每窩數量有上百甚至上千顆小型的卵而言,產於植物或陸地上的物種每窩卵的數量則明顯少了許多。陸地上的卵較大是因為每顆都含有足量的卵黃以供應年輕的個體度過發育時期。有許多例子陸地上的卵會受到親代的照顧且通常是由雌性來照料,牠們會坐在卵的上頭以保持潮濕並防止卵被掠食者吃掉。    許多更為複雜的親代照顧物種也已經在無尾類動物當中演化出來。產婆蟾(mid-wife toad)的雄性將卵纏繞在後腿以攜帶牠們。當卵在陸地上的巢穴孵化後,箭毒蛙和塞舌蛙(Seychelles frog)的蝌蚪會被由親代的背上運送到水中;而某些箭毒蛙其雌性會將發育不良的卵產於鳳梨科植物上以餵食發育中的蝌蚪。澳洲的囊蛙(Pouched frog)(Assa darlingtoni)剛孵化的蝌蚪會扭進雄性側邊的囊中;且在囊中完成發育。當達爾文蛙(Rhinoderma darwinii)陸地上的卵孵化後,雄性會將牠們撿拾到嘴巴當中;而蝌蚪會在聲囊中發育成小青蛙。南美洲的袋蛙(marsupial frog)和牠們的同類(樹蟾科),牠們的卵會在雌體背部的囊上或囊中發育長成小青蛙,但也有些例子之中的卵會孵化為蝌蚪再由雌性將牠們產於池塘中。    親代照顧最為極致的部分則已在非洲胎生蟾(West African live-bearing toad)及碧玉卵齒蟾(Puerto Rican live-bearing frog)之中演化出來。雌性每窩只會產下兩個年輕的個體,而發育中的胚胎在輸卵管內的營養供應和具有胎盤的哺乳類動物情況相似。    不似其他兩生類動物的幼體,蝌蚪具有短小、幾近球狀的身體。牠們以素食為主的食性需要一條夠長的腸子;這條腸子要有寬廣的吸收表面積且纏繞成緊密的球狀。牠們大部分都是啃食植物或從海藻或其他水生植物上刮取植物物質為食的草食性動物。有些物種的蝌蚪像是南美牛蛙(South American bullfrog)則是肉食性的且具有比草食性蝌蚪還要短的腸子。    大部分的蝌蚪在以水中的海藻及其他小型粒子為食的同時,也能進行濾食而在沒有可見食物的情況下存活好幾個月。水經由嘴巴被吸入後,通過可將浮游生物濾出的特化結構,最終經由稱為「鰓孔」(spiracle)的管道被排到外面。蝌蚪具有能從水中獲取氧氣的內部鰓。    大部分蝌蚪的嘴部都有一對肥厚的唇,上頭排列著如梳子的齒一般的角狀「牙齒」,這些牙齒的數量及外觀(和成體下巴的牙齒不同)都不一樣,在物種的辨識上這是相當重要的特徵。爪蟾和蘇里南蟾的蝌蚪具有肉質、管狀的感覺皮膚延伸(觸鬚或觸角)。為了要偵測到水中壓力的變化及振動,蝌蚪具有一連串在頭部及身體上方按順序排成一排的特殊感覺細胞(神經丘),稱為側線器官。某些完全水生的青蛙(例如爪蟾),其側線系統直到成體仍會保留下來。蝌蚪的階段從某些持續幾天的物種到生長於寒冷溫帶地區而可持續多達三年之久的物種都有。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赤蛙(赤蛙科)
中文名:蘆葦蛙(非洲樹蛙科)
中文名:澳洲龜蟾(龜蟾科)
中文名:細趾蟾(細趾蟾科)
中文名:異舌穴蟾(異舌蟾科)
中文名:玻璃蛙(瞻星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