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生物
文獻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教育加值
教材
兩生類學習資源
兩生類概論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動物學組
第二期計畫
台灣兩生爬蟲類知識庫子計畫
學習資源
中文名:食性及攝食模式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編碼:0b00000181e3fe3c
資料類型:
紀錄類別:動物學習資源
著作者:
作者:黃文山
主題與關鍵字:
主題:動物
描述:
簡介: 兩生類是肉食性動物,牠們能吞下整隻獵物而不將牠們咀嚼成碎片。例外的狀況發生在蝌蚪-青蛙的水生幼體階段,牠們刮取水底表層的海藻及單細胞動物或是從水中濾食牠們為食。通常小型的兩生類會吃昆蟲以及其他無脊椎動物,大型的則偶爾會吃脊椎動物,包含自己的同類。同類相食的行為事實上在兩生類當中相當常見,特別是在幼體階段。同類相食的變體據悉已在某些蠑螈及青蛙的物種中普遍發展。 大多數的物種是什麼都吃,北美洲森林的紅背無肺螈(Red-backed salamander)可以攝食上百種不同的無脊椎動物,唯一的限制在於口部的大小,但牠們偏好身體較軟的獵物且盡量避開不好吃的物種。相對地,有些物種則是只吃一種食物,像是墨西哥穴居蟾蜍,有著極小的嘴巴且僅會攝食白蟻。 許多兩生類已能適應隨著季節而改變於棲地獲取食物的量。在溫帶地區,牠們可能每年只活動幾個月,甚至在某些沙漠區域則僅僅只有幾周。因此,牠們必須快速地攝食並且儲存大量的食物(大部分是以脂肪的形式),以便之後能存活好一段時間並供應製造卵黃的營養。兩生類對於萃取食物中完整的營養價值上有著很高的效率,且有些物種只需要極少量的食物,至少在冷卻的情況下是如此。例如說,有些無肺螈能夠保持在寒冷的情況下一年或更久後,依然可以看起來不受影響地存活著,即便缺乏食物。 攝食模式的基本差異在於水生以及陸生的形式。就像魚類一樣,水生的物種及其生活狀態,攝食是藉由突然地張大口腔,因而製造出一種負向的壓力將懸浮在水中的食物吸入口中。這種吸入的方式在水生的蠑螈(幼體與成體都有)、蝌蚪以及甚至成體的負子蟾(pipid frog)身上都能發現得到。阿勒格尼隱鰓鯢(hellbender)以及牠的亞洲親屬-隱鰓鯢,具有獨特的能力能夠僅從牠們嘴巴的一邊吸入獵物,因為牠們的下顎有一半可以單獨移動。 陸生的兩生類,包括蚓螈及一些青蛙和蠑螈,使用了牽涉到牙齒和一個簡單、無法彈射的舌頭來咬合抓緊獵物。然而,大多數青蛙及陸生蠑螈都有可以彈射的舌頭。舌頭的彈射通常都是利用一個軟骨棒(舌鰓骨)的系統以及與嘴部底層聯繫的肌肉,但青蛙及蠑螈的的機制相當地不同。在青蛙當中,舌頭的前端是附著在下顎的前方,因此當舌頭的後端完全延伸時舌頭一定要顛倒翻轉,因此實際黏附在獵物上的是舌頭的背部。在海蟾蜍或是甘蔗蟾蜍身上,舌頭襲擊獵物的時間大約是37毫秒,且整個捕捉獵物的循環僅需花費143毫秒。蠑螈則具有最先進的舌頭彈射系統,牠們的舌鰓骨長得更長且蘑菇狀的舌頭就佇立在前端而非嘴部的底層。當舌骨的肌肉收縮時,舌鰓骨便以極快的速度向前推進而將舌頭黏附在獵物身上。在某些新熱帶地區的蠑螈(游舌螈屬),完整的獵物捕捉循環只花費4-6毫秒。 兩生類以兩種基本的方式來尋找食物。有些是以坐等的方式靜候獵物的到來;這些物種通常都是日行性且具有隱蔽的色彩,甚至還會使用誘餌,比如說南美洲的角蛙,會抽動腳趾的尖端以吸引其他的青蛙進入牠們的範圍。其他的種類則是採取主動的方式來找出獵物;這些物種通常都是夜行性,但如果是日行性則通常具有警告意味的色彩並且有毒,像是箭毒蛙或是紅斑蠑螈(Red-spotted newt)的陸生發育階段。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http://www.nmns.edu.tw/)
來源:
數位化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兩生類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黃文山(年代不詳)。[中文名:食性及攝食模式]。《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f/d8/0f.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f/d8/0f.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熱帶地區
南美洲
箭毒蛙
蘑菇
蟾蜍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中文名:分布模式
中文名:兩生類與爬蟲類的演化關係
中文名:型態與功能
中文名:社會行為與溝通
中文名:疾病的威脅
中文名:色彩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