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部落格
Facebook專頁
ENGLISH
珍藏特展
目錄導覽
技術體驗
成果網站資源
目錄導覽首頁
HOTKEY快速導覽
內容主題
典藏機構
進階搜尋
資源聯盟
首頁
目錄導覽
內容主題
地質
岩石
沈積岩
知識單元
首頁
目錄導覽
典藏機構與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地質學組
第一期計畫
地質學典藏數位化計畫:沈積地層學子計畫
知識單元
中文名:煤
英文名:Coal
推薦分享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23f033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沈積岩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地質-岩礦類
岩石分類:沈積岩
岩石次分類:沈積物
描述:
簡介:『煤』,為植物體或植物碎屑堆積掩埋之後,再經由煤化作用(coalification)所形成之富含有機碳沉積岩,其所含碳量佔總重50%以上(換算成體積約占70%以上);除有機碳外的次要組成,包括黏土、粉砂、砂、水分、揮發物與少量次生礦物(如:黃鐵礦、白鐵礦、白雲石、方解石、菱鐵礦等)。『煤』由於富含有機碳,因此外呈棕到黑色,硬度不等,但比重低(台灣地區純煤比重介於1.25~ 1.4)。台灣地區的煤礦主要分佈於西台灣的北部與中部地區,前者包括基隆、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等五個煤區,後者包括南投集集大山、鳳凰山與嘉義阿里山等三個煤區。至於含煤地層友老到新,依序有古地三記的白冷層與五指山層,中新世的木山層(下部含煤層)、石底層(中部含煤層)與南莊層(上部含煤層),以及台北、頭社等盆地中更新世~全新世的泥炭層;根據礦務局資料,台灣煤的礦藏量約有6~ 7億公噸,已開採者約有2億公噸。其中,較具經濟價值的煤層則主要位於木山層、石底層與南莊層等三個中新世地層。台灣地區煤的開採歷史最早可溯至1642年,但在十三行遺址中曾發掘出鐵渣、礦石、煤以及煤塊所磨製的紡輪,顯示先民對煤的利用由來已久。回顧文明發展歷程,煤與鐵共同扮演開啟工業革命的關鍵角色;現今,煤與油氣(包括石油與天然氣)同為主要的商用能源燃料。除此之外,煤尚可製成焦煤以供煉鐵製鋼之用,並且此一角色至今仍無可替代;另外,煤也可提供做為煉製汽油、橡膠、塑膠以及染料等的工業原料。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岩礦學
格式:
材質:岩石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資訊
作者不詳(年代不詳)。[中文名:煤]。《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c/69/34.html(2024/01/03瀏覽)。
直接連結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c/69/34.html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感謝您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為了讓資料更容易被檢索利用,請選擇和這項數位資源相關的詞彙:
十三行遺址
台灣地區
工業革命
工業原料
石底層
請填入更適合的關鍵詞
推薦藏品
中文名:懸粒灰岩
中文名:白堊
中文名:洞穴珍珠
中文名:鐘乳石
中文名:疊層石
中文名:珊瑚藻粘結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