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松砂海星

學名:Luidia avicularia

推薦分享

Share

後設資料

資料識別:
系統識別碼:0b00000180c8b8c9
資料類型:
型式:合集
紀錄類別:無脊椎動物棘皮知識單元
主題與關鍵字:
學域-大分類:動物-棘皮動物類
拉丁界名:Animalia
中文界名:動物界
拉丁門名:Echinodermata
中文門名:棘皮動物門
拉丁綱名:Asteroidea
中文綱名:海星綱
拉丁目名:Paxillosida
中文目名:柱體目
拉丁科名:Luidiidae
中文科名:砂海星科
拉丁屬名:Luidia
拉丁種小名:avicularia
描述:
種命名者:Fisher, W.K.
簡介:"松砂海星Luidia avicularia屬於砂海星科Luidiidae,腕數9隻。體盤區極小,身體幾乎全被腕足佔據,輻長(R)/間輻長(r)=12.9 公分/1.6公分。背部覆滿小柱體,體盤中央及腕中線的小柱體較小;腕兩側的小柱體較大型,略呈方形,且呈規則的縱向及橫向排列,每側約3縱列,外側的較大型。最外一列的小柱體中央有一稍長棘,旁邊圍有6~12個短小棘,最外圍有2圈30~40個細棘。第二列小柱體的小棘大多消失,中間有5~6個短小棘,外圍有約30個細棘包圍。第三列小柱體上的中間短小棘更少,逐漸退化成顆粒體。腕中線小柱體上的顆粒體僅有3~5個,周圍的細棘20個左右。上緣板不清楚,被小柱體覆蓋。下緣板很大,幾乎佔據腹面的大部份,每個下緣板上有3~5個橫臥的大棘,愈近步帶溝的棘愈小;下緣板四周圍有許多細棘。圍步帶板內側有3個略彎曲溝棘,排列方向與步帶溝垂直;最內的第一溝棘最短小,下面有一直立的雙瓣刺狀叉棘;最外側的溝棘最大,旁邊常有2個大型雙瓣刺狀叉棘。管足2列,不會縮回體內,所以採獲的標本管足非常明顯,幾乎充滿整個步帶溝。腹板小,不明顯。口板狹長、隆起,上面有十多隻大棘,大棘分別向口部及向上伸出,口板周圍具有較多的雙瓣型棘狀叉棘。圍口膜很明顯。生活在 水深約6~308公尺的沙地,背面沒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酒精保存的標本為一致的淡褐色。動物很容易自割,標本腕部多不全。 分布於日本東南部,中國大陸南部,臺灣南部,菲律賓,東印度群島,澳洲北部。台灣地區目前 於屏東縣東港及宜蘭縣蘇澳外海曾採獲標本。"
食性:肉食
成體體型概分(直徑或體長):大型(10cm~)
外部輪廓:星芒狀( Star like)
口部位置:朝下(Under)
出版者:
數位化執行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棘皮動物學
日期:
學名原始發表年代:1913
關聯:
學名原始發表文獻:Fisher, W.K. (1913). New starfishes from the Philippine Islands, Celebes, and the Moluccas. Proc. U. S. Natl. Mus. 46: 201-224 [203].
範圍:
台灣分布地點:東港外海
世界地理分布:日本東南部
分布深度:3~20m 淺海區 I
棲所環境:沙底
管理權:
典藏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使用聲明:館內公開瀏覽

授權聯絡窗口

鍾舜丞
04-23226940*762
chungnmns@nmns.edu.tw

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

引用資訊
直接連結

評分與驗證

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

star star star star star

推薦藏品

中文名:哈氏砂海星
中文名:斑砂海星
中文名:哈氏砂海星
中文名:斑砂海星
文件名稱:哈氏砂海星腕足反口面04
文件名稱:哈氏砂海星腕足反口面04
文件名稱:斑砂海星反口面標本照01
文件名稱:斑砂海星反口面標本照01